教育創新101:教育科技 VS 科技教育

有人把 2023 年形容為「AI 教育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工具 ChatGPT 推出後,不但成了科技發展的寵兒,在短短兩月內已擁有上億用戶,引起騷動。不同系統陸續登場,自動生成對話與音樂,撰寫文章,甚至是逼真的圖像和藝術作品等,應用於教育上,也有無限的發展可能!在科技浪潮下,你又分得清「教育科技」與 「科技教育」嗎 ?
「教育科技」與「科技教育」大不同
推動教育革新的平台「薯片叔叔共創社」的創辦人曾俊華,形容「教育科技」(EdTech)可推動變革不合時宜的學習模式,亦幫助香港在數碼時代培養人才以維持競爭力。¹簡而言之,「教育科技」是指科技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如何利用現有的科技工具和平台,提供更好的教學和學習體驗。教育科技的主要目標是改進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效果及學習成效。電子白板、電子學習平台、虛擬實景技術等科技工具可提升學生的參與度,並提供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和互動學習的機會。早幾年疫情,課室被逼搬到網上,學生紛紛用 Zoom 上網課。這推使傳統的教學方式變得數碼化,如課堂上多了運用即時問答軟體 Kahoot 、Quizziz 等。
相反,「科技教育」(Technology Education)則着眼於「教育」,如何善用科技,改善學習的過程,創造更好的教育體驗。科技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使他們能夠理解和應用科技來解決問題,發揮創造力。它更着重學生主動參與科技的運用,讓他們在主動學習和探索中,培養編程和數理的技能,並激發創新思維。
借鑑海外 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
不少本地中學加入創客教育 (MAKER)課程,學生透過運用創意及科學等知識,動手製作回應學校或社會需要的發明品;又有小學利用桌遊,讓學生接觸和理解編程概念,再逐步學習編寫程式。明愛聖若瑟中引入甲蟲養育,融入初中科學課程;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則在操場添置單車,連接平板電腦,利用虛擬實景帶學生到世界各地踏單車。
海外也不乏出色的「科技教育」案例,值得香港參考。以不遺餘力推動「科技教育」的美國為例,當地正推動人工智能與中小學教育接軌。早在 2016 年前任總統奧巴馬曾投入40億美金,冀望讓所有美國的小孩,在小學階段已具備基本的編程能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亦積極研究在中小學課程中實行 AI 教育,例如幼童可透過社交機械人等科技來認識 AI,發展溝通能力,中小學生則與老師進行更深入的專題研習,比如結合同理心來設計程式,幫助有需要的人。
當地亦結合STEM和機𢬿人來學習,讓學生嘗試開發簡單的 STEM 機械人,在過程中解決實際的運作問題,如快速運輸的需要等。這方法讓學習 STEM 變得更有趣,也更具互動性與創造力,也值得參考。若要讓本地學生更有信心和能力,去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我們要追趕的並非科技,而是善用「教育科技」,推動「科技教育」,回歸教育根本。
¹https://global-edtech.com/edtech-month-esperanza-iste-and-the-university-of-hong-kong/#:~:text=EdTech%20refers%20to%20the%20applications,enterprise%20learning%20to%20lifelong%20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