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習與教育的思考
2023年2月15日
適齡的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在今時今日的社會,被視為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然而,一眾教育持份者,由學生、教育工作者、家長以至社會人士,可有想過當中的目的或意義何在?
學習 VS 教育 VS 學校
被喻為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已故教育家 Ken Robinson ,在其近作 《 讓孩子飛:別讓僵化體制扼殺孩子的未來 》 ( ” You, Your Child, and School: Navigate Your Way to the Best Education ”) 中,便道出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
( 一 ) 經濟發展:期望孩子將來能維持生計、財務獨立,獲得職場上的成功
( 二 ) 文化發展:幫助孩子了解文化價值,包括傳統、歷史、社區及世界文化的價值
( 三 ) 社會發展:幫助孩子融入及參與社會事務
( 四 ) 個人發展: ( 這也是他認為最重要的 ) 每個孩子都擁有不同的才能、興趣和機會,要幫助他們發展個人的獨特性
書中還提到,學習、教育與學校三者之別:
– 學習 ―― 孩子天生充滿好奇心和喜歡學習,擁有驚人的學習潛能
– 教育 ―― 有組織的學習計劃
– 學校 ―― 由學習者組成的社群
而塑造良好的學校環境,引發孩子的學習慾望和好奇心,以發展他們的能力、態度及素養 ( Competency ) 等等,就是好的教育。
學習與世界的轉變
現行的學校教育體制源自工業革命之後,以學術能力 ( 智力發展 ) 作為基礎,側重於應試制度和競爭比拼。但回看此體制推行至今的兩世紀以來,我們所身處的世界,尤其隨着智能科技的長足發展,正處於急速變動之中;教育模式 ( 尤其教育思維 ) 確有求變的需要。再加上疫情的出現,遂加速了教育與科技的融合,網上教學和網上學習資源等愈趨普遍的使用,更使學習與教學模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教學和學習的空間亦早已越過校舍的四堵牆,走向虛擬世界的無疆之境。
已有不少學者指出,我們已踏入 VUCA 世代 【 VUCA 即 Volatility ( 易變性 ) 、 Uncertainty ( 不確定性 ) 、 Complexity ( 複雜性 ) 、 Ambiguity ( 模糊性 ) 的縮寫 】,再加上 AI 和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已令愈來愈多的老師、家長等不同的教育持份者,意識到以人為本、個人化學習,以至素養教育日益重要。
事實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UNESCO )、經合組織 ( OECD ) 和歐盟也強調素養教育,並認為素養結合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有助學生迎向未來。而上述所提及的素養教育,亦即我們力倡的 21 世紀共通能力,有關的培養均有助學生擁有更大的適應力、創造力、靈活性及改變的能力等等,以適應和面對現在及未來生活的挑戰。
學生篇
創變源於需要,時代不同,若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就需時刻保持覺察並作出回應。有說改變認知就能改變想法,進而可再改變態度;有了思維、態度上的改變,行為模式亦會接續得以改變;當有了不一樣的思維 → 態度 → 行為,自會產生不一樣的成效和結果。因此,在面對眾多教育創變的可能性,我們認為,思維上的改變 ( 不論是學生、老師,以至學校管理層 ) ,比起只是流程或形式上的教育創新,更能使學生獲益,尤其有助學生培養終身的自動學習能力,使他們成為自主的學習者,行使個人的學習擁有權 ( Ownership to learning ) ―― 學習者不論何時何地,都可自發 ( Motivated )、投入 ( Engaged ) 、自主 ( Self-directed ) 地學習,並能對個人的學習進度和成效作自我監察和調節。
學海無涯,除了智力發展外,情緒、社交與體能等的發展也很重要;學習還應包括與人溝通、相處之道及學懂尊重社會秩序等書本以外的知識,以確保社群內的每一個人 ( 包括自己 ) 的人身和心理安全,並學習那些由此而生的生活規範。無論是學生或老師的身心健全 ( Well-being ) 發展,也是我們所關心的,這樣才有助他們能更好地照顧個人與群體的需要,與時並進。
此外,我們認為,學習應是以學生的需要為中心,容讓新一代能從學習的過程中發掘樂趣。可惜的是,不時也會聽到有學生表示,目前在課堂所學與實際生活的關連性不大。的確,面對急促變化的社會環境,從實踐中學習,如做中學習 ( Learning by doing ) 等,以及以社區為本或從實境中學習,均有助學生在面對來自真實處境的問題和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軟技能 ( Soft skills ),如溝通能力、傾聽能力、說服能力、自我激勵的能力、影響力、團隊建設的能力等等,這些能使他們終身受用的技能;同時因為學習本身的真實性而引發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及加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更能朝正面方向發展。
老師篇
可能有些人會問:如果學生已成為一個自主的學習者,那就不用老師授課了吧?的確,對要得到那些隨時可在網上搜尋到的資料,可能高學習動機的學生已自行完成了;但好的教育中,教學還是佔了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有別於的由老師作單方面講授與教導的傳統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法則是由老師幫助學生學習,甚至促成彼此的合作學習,是為教學相長也。老師的角色從而有了更多重的發展,他們不僅是知識傳授者,更成為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甚至同行者等。
曾有報道指,亞洲教育文化中,填鴨式教育 ( 或稱 「 餵食教學 」 ) 十分普遍,並曾有學者以此作研究後指出,這有礙學生的自主學習、窒礙他們建立批判思維,甚至影響日後在職場的適應力云云。不少從事教育創新的老師也分享道,要摒除過往過分照顧學生的教學思維,並做到 「 放手 」 ,是他們在教學生涯中的重大挑戰之一;惟過來人的分享亦指,只有通過這樣做,才能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予學生,使他們能真正成為的課堂主人。而放手的過程中所包含的尊重、信任與信心 ―― 尊重學生的選擇,信任他們有能力做得到,老師並對自己這樣的安排有信心 ―― 同時亦是他們在重建或鞏固師生關係中十分關鍵的元素。
10 多年前發表的 《 教師工作委員會總結報告 》 指出,教師最大的工作滿足感來自保持密切的師生關係,見證學生成長。時至今日,這仍是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快樂來源。可是,眾所周知,老師的工作量和壓力與日俱增,怎樣在追功課、趕教學進度及兼顧行政和各式文件等之中重整工作優次,以騰出時間和空間更好地照顧學生的真正需要 ( 使他們能學得更好 ),並與學生建立 ∕ 重建密切的師生關係,要走的第一步會否就是先回歸他們的教學初心?
教育燃新是一個由民間教育創新者成立的本地慈善機構。我們啟發教育工作者及跨界有心人推動教育創變,為香港的年輕一代燃點希望。我們的願景是每個孩子的學習歷程都能肯定他的獨特天賦和需要、裝備他面對未知的未來,並鼓勵他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意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