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在教育現場
2023年2月15日
「致力於世界和平與保護地球的未來,起點就是各地學校和教室內每個孩子、每個家長、每個老師。」這是世界兒科醫學及兒童發展心理學領域公認的重量級學者布雷澤爾頓教授為《同理心的根源:經由一個個孩子改變世界》所寫的推薦辭。
同理是第一步
近年,商界、教育界等各個界別都大談同理心,大家普遍相信這是有助學生擁有健康、快樂、成功人生及抗逆力的關鍵心理質素之一。教育創新者常用的思考工具 「 設計思維 」 ( Design Thinking ) 的第一步就是同理 ( Empathize ) 。
簡單來說, 同理心 ( Empathy ) 是指設身處地理解他人感受並作出相應情緒反應的能力,主要表現在情緒管理、溝通能力、尊重他人、善解人意等各個方面上。有說同理心非與生俱來,需透過後天模仿和學習才能發展起來。尤其在現今互聯網絡盛行、自我中心的世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更形重要。另一方面,有學者發現,從人類大腦的發展來看,合作所帶來的滿足感其實是勝過獨自獲勝的。
外國教育界的例子
同理心在教育場域日益受到重視,丹麥政府、美加的學校已推出相關的課程。譬如丹麥兒童自托兒所時期便接受全國性法定課程 「 一步一步來 」 ( Step by Step ), 6 至 16 歲則透過 Step by Step 及 CAT-kit ( CAT = Cognitive Affective Training,思維情感訓練 ) 等計劃,學習同理心、觀察及理解他人感受、問題解決等;當地政府還規定學生每周抽出 1 小時進行班級時間。
而加拿大的小學亦與社企 Roots of Empathy 合作,學生在指導下探訪嬰兒和家長,透過觀察與互動,作出反思及回想自己與他人的感受。美國部分小學也推出類似同理心的課程 ——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社交技巧和盡責決策等能力。
本地學校的個案
至於在香港,有些推動教育創新的學校,例如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去年曾為全校的小四學生推行 「 樂創耆樂 ( Maker in Service ) 」 課程,讓學生在與教會長者團契成員互動時,學習以同理心出發,理解長者的需要,並為他們設計合適的生活工具。其中一個小組的學生本打算為長者設計拐杖,後來見她行動自如,無此需要,並在相處和傾談後發現,她是一名虔誠教徒,於是學生改為造了一個發光的十字架送給長者,讓她可在漆黑夜裏繼續祈禱。
同樣以同理心出發去回應需要的賽馬會毅智書院,在這個學年,老師並非單單扮演課程設計與主導者的角色,只要求學生被動接收老師所教授的生字和文法等,而是透過設計思維先去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和難處,並由學生的興趣出發,以改善長久以來學習英文動機低下的情形。結果有份參加此計劃的中三學生,在製作 「 我的夢想板 」 、為此尋找相關英文字詞與撰寫不同文體等活動中,不單對學習英文的興趣提升了,連帶對整體學習的主動性亦增加了不少,他們還提出了多項有助促進課堂參與度的點子,令老師大感詫異。
事實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不論是在學校內外,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中,都需要知己知彼,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下共同合作,而同理心在這個過程中,便能起着關鍵的作用。面對當下社會局面,若能由同理心出發作換位思考,從對話中共同探尋,或能為未來的出路覓得曙光。
教育燃新是一個由民間教育創新者成立的本地慈善機構。我們啟發教育工作者及跨界有心人推動教育創變,為香港的年輕一代燃點希望。我們的願景是每個孩子的學習歷程都能肯定他的獨特天賦和需要、裝備他面對未知的未來,並鼓勵他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意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