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的啟發:追蹤足球員張健峰的堅毅之路
2021年9月24日
張健峰(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經濟掛帥的香港,有多少人願意成為運動員?若你的孩子說希望成為一位足球員時,你會否舉腳贊成?我一直認為在香港要成為一位運動員,真的需要比平常人百二分的努力和堅持。而我訪問的嘉賓 — — 香港著名足球員張健峰先生,在就讀小學時,已有明確的目標,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一位職業足球員。那一份熱忱和專注,真的令我十分佩服。
「那時候每天放學回家,定會花幾小時上街踢足球。」說出自己熱愛的東西時,總會喜形於色,但並不是人人可以理解。張健峰於中四時得到一個很難得的機會,能夠以十六歲之齡,擢升加入亞洲足協作訓練,條件是必須放棄上午的學習時間。「那時候以為得到香港足球總會的信便可以『無敵』,通行無阻,但事實並非如此。」他未能得到老師的體諒,受到很多掣肘。幸好,當時的校長明白到張健峰已下定決心在足球員的道路上前進,就加以支持,他才能開展運動員的生涯。
要說他人生中最難忘的事,是與二十多個同學們一起作弊,令老師生氣落淚。「對這個老師印象最深刻,看到她在哭,覺得對那個 Miss 很有歉意。」自此,他也被人標籤成「壞學生」,更被踢出足球校隊。後來,他要幾經努力,苦苦哀求,才讓負責老師重新接納他。這一次的教訓,令他知道犯錯後,要用實際的行動來彌補,知錯能改至關緊要。
縱然一早已認定以足球員作為終身職業,張健峰的思維模式卻並不「另類」,覺得要完成會考為先。「當時學生選擇的路只有一條 — — 會考。很多人都認為成績重要,會考就是一切。」他的母親也認為要完成會考才是一個完整的學習經歷,讓因比賽斷腳受傷的他,就算卧病在牀,也要披甲迎戰。問到會考對於他有否幫助,他坦然沒有,只是如例行公事。
聽到這裏,我心裏有些戚戚然。究竟人生的目標是甚麼?成績?考試?還是個人夢想?完整的人生要以一個考試制度來引證,不是有些可笑嗎?但在香港,這好像是必經之路,否則便是「誤入歧途」。
兩年前,張健峰退役掛靴,結束了足球員的生涯,轉型成為足球教練,想不到這個職務令他體會更深。當他退後一步看時,察覺到香港足球圈有很多需要改變的地方。「足球教育水平不達標,訓練的內容強度不足,未能跟上國際賽的步伐。」雖然政府近年已不斷資助發展足球,但計劃較短視,且足球課程二十年如一日。「二十年前,我的教練是這樣教,到現在亦一樣只是重複動作,但世界足球已經改變了、進步了。」
之後,他有幸跟一位日本教練交流,讓他明白到就算設計的訓練一樣,但若能從細微處着手調整,出來的效果會截然不同。他洞悉到現在香港教育的弊處:成年人害怕小孩子會失敗,不肯放手讓小孩子自行嘗試和判斷,讓他們欠缺獨立思考的能力,一旦沒有教練的輔助便失去方向。他更說出了一個令外國教練覺得甚為奇怪,但香港經常出現的現象 — — 小朋友踢足球時,場外的家長比場內的孩子還緊張,緊盯着孩子的一舉一動,巴不得自己能下去幫忙把球給搶過來。而且,他們會全站在場邊給予指示。這個情境被調侃:「你們一場比賽有很多『教練』指導」。
成年人未能跳出框框和常規,讓小孩子思考和犯錯。家長常常希望孩子學會運動家精神,可是大人的態度非常重要。若家長太「投入」比賽的情況,太在意比賽的輸贏,不但給予孩子壓力,也會使他們喪失勇敢嘗試的動力,無法接受失敗的事實。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孩子可從中學習團隊合作,也藉由意識到自己是團體中的一分子,而發展出正面的自我概念。運動重在參與,過程遠比結果重要,只要孩子在競賽中學得最寶貴的經驗及人生態度,那就值得了,沒有取得勝利又何妨呢?
參與運動競賽如是,教育學習亦如是,這次訪問猶如當頭棒喝:創新的道路一定崎嶇難行,會經歷失敗和痛苦。可是,如果我們以為細微的革新不湊效便放棄,反而會錯失很多創變的機會,要記得在過程中汲取的經驗彌足珍貴,會成為日後成功的基石。「勿以善小而不為」,小小的變化有可能推動整個大氣候。教育制度行之已久,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我們作為教師,是否也應作出改變,成為細小但持久的火種,燃燒整個教育界?
創新教師
潘迪恩老師
教育燃新是一個由民間教育創新者成立的本地慈善機構。我們啟發教育工作者及跨界有心人推動教育創變,為香港的年輕一代燃點希望。我們的願景是每個孩子的學習歷程都能肯定他的獨特天賦和需要、裝備他面對未知的未來,並鼓勵他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意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