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系列】反思過度教育 瑟谷學校的寬鬆教育又如何
2021年9月2日
“GO TO HELL.” 一個9歲的男孩,在學校的校長室,對着7個大人,喊出這句說話。校長室有校長、兩個任教老師、訓導老師、兒童心理學家,還有他的父母。
那一刻,男孩的父母忍不住落淚,二人都意會到,這句說話不是咒罵,而是求救。
「要支持孩子的話,我們不只帶他離開這間學校,還要帶他離開這個教育制度。」父親Peter Gray在書中 “Free to Learn” 寫道:「一個什麼也沒有做錯的小孩,為什麼要被教育制度監禁?」
就像許多其他家長,Peter Gray與太太為兒子四出尋找學校,終於找到一間位於麻省的「瑟谷學校 Sudbury Valley School」,一間曾經是美國教育系統中最不為人知的學校。Peter 相信,在五十年之後,絕大多數學者都會視今天的教育方式為野蠻文明的遺物,「瑟谷學校的建校原則是孩子可以自己教育自己,不需要成年人來教育他們。」
別把孩子當傻瓜
Peter Gray 原本是一個生物心理學家,兒子轉校令他走上教育研究的道路,他在書中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 “What have we done to childhood?” 。 九十世紀中期,美國剛引入強制教育不久,8至14歲的學童,每學年的上學時間只是十二個星期。今天小孩的學前預備班提早到2歲開始,讀完大學已經22歲。
資料圖片
Peter Gray 應「不一樣教育節」邀請,來港分享瑟谷學校的理念。
一個小孩真的是在入學的時候才開始學習嗎?「在孩子上學之前,他們已經在教育自己。」Peter說。由離開母體的一刻,嬰兒第一樣學會的事情就是呼吸。研究發現,幼兒在學步的高峰期,每天平均走動6小時,走路9000步,距離大約有3.2公里。小人兒擺動着蓮藕般的手腳,心裏沒有目的地,只是為了走路而走路。
大部分小孩在4歲就精通母語,他們還學會觀顏察色,學會逗人笑,也學會如何用笑容或眼淚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還未上學之前,孩子已經教會自己許多事情,他們的學習動機,是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生本能。
不少孩子都喜歡玩電腦遊戲,問到他們喜歡玩的原因,大多離不開「自由、自主和能力」。在打機的過程中,他們有機會自己做決定,自行選擇應付什麼挑戰,克服難關。「在現實世界,成年人總是把孩子當傻瓜,強逼他們做一些他們不喜歡的事情。」Peter站在孩子的角度,拋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個孩子在電腦前花四、五個小時,做他們喜歡的事情時,成年人會感到焦慮;但是當這個孩子每天在學校坐6個小時,回家又要做幾個小時的功課,被逼做一些他不喜歡的事情時,成年人卻不感到焦慮?」
奉行民主制 從遊戲中學習
Peter與太太當年不忍兒子繼續在教育制度坐監,決定把他帶到瑟谷學校,一間「非學校」的「學校」。學生四歲入學,可以在校讀完高中。瑟谷學校沒有時間表,沒有課程範圍,更別提默書測驗考試。
「學習只是學生自主玩耍和探索的副產品。」Peter笑說。學校提倡混齡學習,無論年紀大小,都可以互相學習。「學校不會教導學生認字寫字,很多學生是因為喜歡和已經認字的學生玩認字遊戲或電子遊戲,在不知不覺間學會認字。」
學校附近就是森林,還有一個偌大的池塘。校內有運動場,設施齊全的廚房,還有木工作坊、藝術室、擺滿各種玩具的遊戲室,當然少不得放滿書籍的圖書館。
學校大會是校內的主要行政機關,由全體學生和成人職員組成。瑟谷學校沒有校長,沒有老師。主流學校中的老師,一律被稱為成人職員。學校大會一周舉行一次,以一人一票的方式制定學校法規、決定學校的採購,甚至決定僱用或者解聘學校職員。
Peter 解釋,學校的職員都是一年合約,每年都要通過秘密投票續約,投票就是在學校大會中舉行。學生與職員的人數比例是20:1,四歲的孩子和學校其他學生和職員一樣,擁有同等的表決權。「能夠通過投票的職員都特別受學生愛戴,是學生認為可以學習的榜樣。」
與其他家長一樣,Peter希望知道瑟谷學校的學生,是否真的能夠在社會上立足。為了兒子,他曾邀請學校的畢業生做問卷調查。當時學校成立只有十五年,規模比較小,團隊找來69位畢業生。七成半的學生表示,在升讀大學的時候沒有適應上的問題,八成更表示瑟谷學校的經歷,有助他們決定升學和就業的方向。
資料圖片
為什麼成年人不能相信小朋友或年青人,會有能力為自己選擇?
「只要是孩子自己決定,就沒有做不來的事情。」每年總有一兩個學生,大多是高中學生,會好奇主流教育是什麼模樣,想要到主流學校試試看。通常只消兩三個月,他們就能完全追上其他學生的進度。
學童在制度中只能被選
「假如一個制度,需要你通過測試才能前往下一階段,身處這個制度,你就等於被困在求學等於求分數的輪迴之中。」Peter說。在香港,大多數大學學位都被分配到聯招,學生只能以文憑試成績申請入學,甚少能通過自薦計劃入學。在美國,學生需要自行報讀心儀的大學,考試成績並不是必要條件。「只要你能向大學證明自己有能力完成課程,就可以獲得大學的青睞。」
冠域商業經濟研究中心最近公佈香港教育藍圖研究2017,報告指出「過度教育」是本港教育問題之一,很多大學生做學歷以下的工作。這引伸一個問題是─今日的社會真的需要子女由2歲讀到22歲嗎?
在Peter看來,升讀大學並不是必要的事情。「教育的時間被拖得越來越長,只是因為成年人不知道拿青少年如何是好,社會上也沒有足夠的工作。」他認為現時已經有太多大學畢業生,而現實社會中的許多工作,除了需要專業知識的職業,其實與大學的課程無關。
與其每個人都要以升讀大學為目標,Peter建議讓學生在高中畢業之後,有一年的「實習」時間協助年輕人找到方向。「實習又好,學師也好,總之就是一個讓你體驗你心儀學科的工作實況。」
不少瑟谷學校的畢業生,都曾經憧憬大學生活。「他們以為大學是一個求學問的學術地方,無料到同學們反而更熱衷參加派對。」Peter笑說。無可否認,對於許多在主流制度學習的年輕人而言,入讀大學才第一次體會到自由,沒有家長管束,沒有老師分派作業,不再有人對他們的生活指指點點。
瑟谷學校沒有提供大學課程,學生高中畢業之前,要自行決定升讀大學還是入讀職業訓練學校。」這也是為什麼瑟谷學校沒有提供大學階段的原因,因為學生們早就在經歷一般的大學生活。「大學不應該是另一個為期四年的延伸高中課程,我情願學生在入讀大學之前,已經了解自己的志向。」Peter說。
成為理想中的大人,可以嗎?
走上一條非主流的路,成為家長中的小眾,忍耐他人的目光,對家長和學生而言,都需要極大的勇氣,Peter和太太都曾經歷這些掙扎。他們也會擔心兒子表現得不好,或者製造麻煩,然後招人口實。「假如我像其他人一樣,將兒子送去主流學校,就算發生了什麼問題,人們只會認為錯在學校,而不會認為我有做錯。」
資料圖片
遊樂場不再是小朋友的出沒的地方,小朋友每天就是在學校、補習社、興趣班中心穿梭。
Peter相信瑟谷學校將會成為未來的主流,但是這樣一個由下而上的教育系統,真的有可能獲政府認可嗎?「要實行瑟谷學校的模式,政府不可能是主導者,政府只能負責提供營運資金。」畢竟強制教育本來是政權控制思想的工具,要政府在教育上讓出如此重大的一步,有可能嗎?Peter估計,目前美國有百分之四的學童脫離主流教育制度,可能是Home School,可能是入讀瑟谷學校。
Peter研究教育多年,記者也好奇他心目大的理想教育制度是什麼模樣。「無論學生在讀書的時候,還是長大成人之後,都是一個開心的人。」簡單來說,就要做到兩點:第一,學生在制度內能愉快學習;第二,制度所提供的教育,能夠協助學生成長,過一個自己滿意,而又有意義的生活。
「假如學生在成年後,能夠找到想做的工作,建立滿意的人際關係,成為別人的理想伴侶和父母,成為社會上的良好公民,這就是衡量一個教育制度是否成功的最佳指標。」
(部分相片由「不一樣教育節」提供)
張宏艷:成為Top 5 學生的秘密
「不一樣教育節」最近有一條短片,很有啟發性。短片中一位中學校長,把每一年級頭五位的優秀同學稱為「Top 5」,從中一至中六共30人。這30人為何這麼優秀?箇中秘訣,他稱為「Top 5的秘密」。
他在短片中揭曉,原來沒有秘密,也沒有特別的學習班。
這30人裏,絕大部分用很少時間做功課,大部分時間就是看書,很多是從一年級、二年級開始看中文小說、英文小說,
校長說,
贏在起跑綫,就是贏在這個地方。
Top 5的秘密就是看書。校長的分析,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但啟發猶深。如果一個人喜歡看書,不管看甚麼書,總會有得着。看書,因為有喜歡的話題,渴望翻閱書本,找尋答案。其實,世界上的知識多得看不完、學不完,只要肯看,何愁找不到合適的書?何愁沒有好老師?
問題是,太多人沒興趣看書,從沒想過主動追求知識。所以,與其強迫學生閱讀,倒不如想想如何令他們喜歡閱讀。但今天比以往更艱難,很多家長自己也不看書,只玩手機,家中沒有閱讀氣氛,孩子又怎知道讀書好?所以,與其強迫學生看書,不如家長身體力行,打開好書,一起閱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19095/%E5%BC%B5%E5%AE%8F%E8%89%B7%EF%BC%9A%E6%88%90%E7%82%BATop%205%20%E5%AD%B8%E7%94%9F%E7%9A%84%E7%A7%98%E5%AF%86?r=cpsdfb
教育燃新是一個由民間教育創新者成立的本地慈善機構。我們啟發教育工作者及跨界有心人推動教育創變,為香港的年輕一代燃點希望。我們的願景是每個孩子的學習歷程都能肯定他的獨特天賦和需要、裝備他面對未知的未來,並鼓勵他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意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