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橋共學】科技教育案例 孕育學生好奇心 推動自主學習
2023年8月24日
推行科技教育,只能砌機械人和用人工智能?比起灌輸科技知識,教育工作者更可運用新科技,營造豐富而多元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激發創造力及適應力,以培養全方位能力。
教育燃新發現有些學校已嘗試在不同層面上,從小處著眼,發揮教育科技的潛能,培養學生素養,將他們由科技使用者,轉化成自主學習者及創造者!
活用電子科技 操場變身田徑場
科技可以是跨學科學習,以及鍛鍊學生身心的契機。
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留意到學生普遍運動量不足,容易衍生肥胖等健康問題。為推廣體育,學校想到善用電子科技,令學生建立良好且長遠的運動習慣,並從中培養正向價值,達到「運動養德」。
在疫情停課期間,學校推出「疫境運動小精英」計劃,只要學生拍下自己的運動過程,上載至計劃網頁,表現傑出者就可獲發獎盃,而持續運動的學生亦可獲證書嘉勉,鼓勵他們自主學習,訓練其堅定意志。
復課後,每逢小息時間,有蓋操場和一樓部分空間會劃分成不同的運動區域,例如在單車區,校方將場地單車連接平板電腦,利用虛擬實景帶學生到世界各地踏單車,甚至進行比賽,以增強趣味性。此外,同學在踩單車的同時,亦會令單車上的燈泡亮起,讓學生了解能量轉換的原理。
完整案例:https://jc-learningcollective.ednovators.org/case-studies/86
實踐一人一甲蟲 以科技擴增學習效能
位於葵青區的明愛聖若瑟中學,則將甲蟲養育融入初中科學課程。學校於中一級科學科推行「一人一甲蟲計劃」,了解甲蟲的結構及習性,又與iSTEM公司合作設計增潤學習內容,讓學生學習如何利用 AR 攝影等科技,辨別甲蟲品種。計劃亦能延伸至生死教育,在甲蟲一年一循環的壽命中,學生能從中觀照生命。
在養育甲蟲的6至9個月間,學校會提供飼養的土壤及幼蟲等,學生則肩負照料小昆蟲的重任,如定期更換土壤等,訓練責任心及耐性,在小冊子上記錄成長進度及飼養感受。過程中融入 STEM 學習,引導學生多接納資訊科技,如運用 micro:bit 來深化科技飼養學習、生物研究,包括教導學生以感測配件裝嵌感測系統,以測定甲蟲幼體蛻變前的泥土濕度、溫度,研究最適合的生存環境,從中了解其因果關係,如何影響甲蟲生命長短以及重量增長。
完整案例:https://jc-learningcollective.ednovators.org/case-studies/65
Minecraft 生命創客 遊戲式學習認識自我
北區的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特地引入 Minecraft 遊戲,希望透過遊戲式學習,提高學習動機。「Minecraft生命創客」中,老師跟學生共同學習和成長,更發掘出學生的新特質,雙方通過遊戲建立互信,改善師生關係。
《Minecraft》玩家可以自由創作、測試個人構想。推行計劃前,負責老師已就此接受專業培訓,並為學生建立學習平台。計劃續以此作教育工具,將線上體驗與現實生活聯繫,配以講座、自我反思環節等線下活動,讓學生了解自己、培養解難能力。校方會設計不同任務,讓學生作線上挑戰,線下則安排工作坊、講座及日營等活動,講解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學習創造力及批判思考等廿一世紀技能,讓學生從中建立正面思維及認識自我。
完整案例:https://jc-learningcollective.ednovators.org/case-studies/26
運用科技 培養共通能力
以上幾個創新故事的背後,教師團隊從構思,到開展計劃,與各方溝通,都花了不少心血時間。我們記錄了當中的實踐步驟及心得,將完整案例上載於好「橋」共學空間,讓大家能夠好好參閱。
科技瞬息萬變,教育方法也有千百樣。師生未必要掌握每種科技,但我們可以運用科技,持續創新,為學生培養出永不過時的共通能力,打造出具啟發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未來能更堅強自信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