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橋共學】建立校園歸屬感的十大方法(上)- 教學篇
踏入九月開學的日子,師生又可以聚首一堂!然而,新入學的同學要適應全新學習環境,原有的學生或要經歷重新分班。大家經歷完暑假後,心神又未必馬上投入到學習中 。我們可以怎樣凝聚學生,幫助他們對學校產生歸屬感,開展愉快的校園生活呢?
我們從好「橋」共學空間精選了不同的本地學校創新案例,給你創變靈感,讓學生愛上返學!
1. 上午學習 下午玩
為減輕學生重新面對學習的壓力,學校可嘗試調動上課時間表,讓學生循序漸進適應校園生活。這五年來,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就把學術課挪到上午,下午則騰出時間讓學生進行週會、課外活動等非學術活動。學校亦另設功課時段,讓學生完成功課,回家後享有更多自由時間。
此舉成效斐然,學生在上午上課時精神較易集中,而他們下午亦很專心且快速地完成功課。同時,學生與老師有更多時間一起走出課室,踏單車、到沙灘玩等,促進了師生交流,亦增進了彼此的感情。
2. 增設「愉快星期五」
將軍澳循道衛理小學每逢周五飯後,還以“Joyful Friday”取代功課時段,以類似嘉年華的概念,由高年級學生及教師自行在學校各處策劃活動攤位,例如電影放映、玩遙控車、烹飪等。其他學生可自由選擇參加,活動結束後還可提早放學。
在“Joyful Friday”招募學生義工時,學生反應踴躍。他們很期待和投入下午的課外活動,不但會自發籌備活動攤位,高年級學生亦主動照顧學弟妹的需要,帶領他們玩遊戲。校園氣氛樂也融融,讓學生覺得上學是件樂事。
完整案例:https://jc-learningcollective.ednovators.org/case-studies/74
3. 引入芬蘭的「森林課程」概念
離開校園到戶外學習,透過多元化的活動連結師生,也是值得參考的建議。通德學校引入芬蘭的「森林課程」概念,提倡互動教學,在下午課節舉行課後戶外活動,例如露營及獨木舟等,讓學生親近大自然,從中培養探究及挑戰精神。
由於課程並非以分數主導,學生在活動中能找到自己的崗位,在課業以外的長處如領導才能、溝通能力,也得以被看見。
4. 結合活動與知識
通德學校更進一步把課堂全面融入體驗式教學法,在活動中實踐課本及生活知識,讓學生更能投入課堂。他們在中英數常等學科中挑選特定課題,結合活動教學,促進學生的思考及解難能力;亦以「森林課程」概念為本,重新構思音體藝等術科的課程規劃。
「森林教育」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遇到問題主動尋找答案及思考,如自行上網尋找資料、了解現象背後的知識及理論等。生動靈活的體驗式教學令學生更投入學習,課本的知識不再流於理論,實際應用所學能激發起他們的學習動力。
完整案例:https://jc-learningcollective.ednovators.org/case-studies/96
5. 額外增設全校運動時間
全校運動能增進師生間的互動,亦有助身心靈健康,並提升學習動力。這六年間,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積極推廣體育,每星期三個早上均設全校師生早操時間。每逢小息,有蓋操場和一樓部分空間會被劃分成不同的運動區域,例如羽毛球場分成兩邊,分別讓高低年級使用,一樓則增設呼拉圈區讓低年級學生使用。
這些計劃都能幫助學生建立運動習慣,並培養正向價值,不但有助學生之間增強交流,改善社交,更令學生學會堅毅不屈的精神,並勇於接受挑戰!
完整案例:https://jc-learningcollective.ednovators.org/case-studies/86
預告:營造幸福環境 建立歸屬感
以上創新案例都是從時間表及教學層面入手,下星期我們將會看看有什麼方法,透過環境及社群營造,鞏固學生的內在力量,建立歸屬感。
想參閱實踐步驟及心得?請登上好「橋」共學空間,查看更多完整案例,並透過嘗試,打造出一個屬於學生的幸福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