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老師也要學可持續發展教育?
環保是為了甚麼?氣候危機只會波及下一代,與我們無關?
一切看似遙遠,但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對未來有敏銳觸角,裝備學生迎接環境挑戰。
生態滅絕危機迫在眉睫
教育燃新請來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先生,為第八屆的創新教師帶來思想衝擊。「我們所見的都不正常。」他提到,去年是氣候突變年,屢創最熱、最大雨的歷史紀錄,加上戰亂、污染 、世界不穩等,都是災難性而不可逆轉。全球氣溫更突破了《巴黎氣候協定》的攝氏 1.5 度升溫臨界點,人類滅絕或不遠矣。
教師們開始反思,學校現行的環保教育有否對準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當人人殊途同歸,林超英提醒,與其為發展而犧牲環境:「何不確保社會公道、經濟多樣性、環境可持續,讓每個物種共存繁榮(Flourish)?如何創造韌性社群(Resilience Community),維持自然的資源,滋養所有生命?」
環保是學會擁抱自然
我們相信,可持續發展教育不止步於勸喻,而是將珍惜大自然的種子放進人的心裏,讓學生試著了解世界,關心不同物種,意識到自己是地球的一員,思考整全的生活模式。
為讓創新教師親自體驗多元的環境教育,我們聯同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OWLHK),走進全港最大的次生森林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當中栽種了過百種樹木。透過互動考察和遊戲,教師們明白到環境教育的真義:「如果我們了解和喜愛自然,就會不自覺想愛惜它。」
- 認識環境:恐懼和破壞都是源於不了解,教師們反思,平時學生在學校甚少接觸或吸收生態知識。
- 在環境中學習:教師們發現,若跳出理論,置身戶外環境學習,嘗試感知不同物種,能引發好奇,與自然建立聯繫,路途上風景都變得有趣。
- 環境行動:如何孕育對自然感興趣的學生,讓他們對社區甚至世界產生責任感,成為改變的一部分,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課題。
每個人都活在大自然的系統中,互相依存。即使面對嚴峻的氣候問題,只要放遠目光審視大環境,思考自己的身位,從小處改變,老師感染到學生喜愛生態,也可環環相扣地掀起系統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