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共創藝術校園 提升學生幸福感
January 5, 2023
學童感到焦慮或輕生的新聞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教師與前線社工亦因其限制,而感有心無力,當中尤以教師為甚,既要面對提升學生成績的壓力,同時亦希望關注學生成長。在這困局中,視覺藝術科科主任鄺啟德決定嘗試在他任教的寶安商會王少清中學內作出改變,透過各類藝術活動及調整課程內容,提升學生的幸福感,讓他們在過程中,尋找情緒的出口,建構正面的價值觀。他說: 「 去年全港有多宗學生自殺個案,絕大多數都是沒有明顯的先兆,可見學生的負面情緒是成長階段累積而成。學生在校時間長,學校除提供行為情緒問題輔導外,預防策略亦十分重要。 」
普遍而言,視覺藝術在主流教育中像是一個 「 興趣科目 」 ,然而鄺老師嘗試讓我們認識視覺藝術的力量及對個人生命成長的重要性。究竟藝術與學生的成長可有怎樣的火花?
情緒的出口:貨櫃大改造
校園內的一棵挺拔茂密的榕樹旁,有間碧藍色的小屋令人為之一振。窗台上放置了盆栽,兩扇寬闊窗子繫上乾花,像是在歡迎大家進內休憩。這個在主校舍旁的獨立空間名為 「 融軒 」 ,遠看像是咖啡小店,實際是由舊貨櫃改建而成的師生放鬆空間,內裏佈滿學生的作品,配以豆粒沙發,簡約而不失雅緻。鄺老師笑言: 「 其實之前貨櫃的窗好似 『 鐵窗邊緣 』 ,很多框,比較密封,主要是用來放雜物,但我覺得可以活化這個地方,於是向學校申請,獲批准後與同學一起翻新。 」
中五生鄭嘉浩與林軒瑋負責鋪地板,鑽牆掛鐘,掛畫,他們不約而同地指出: 「 層架和櫃是最難,因為這本來是貨櫃,把釘打入牆身後可能會不穩,容易掉下來。鑽得不好惟有再來,補油來掩蓋錯誤的痕跡,鄺老師是遮暇專家呢! 」 不少女生也來協助,他們利用放學及假日的時間把貨櫃翻生,中五生李詠恩則滿足地說: 「 很清新的感覺,是無印的簡約風!在畢業的時候會是大家的打卡地點。 」 中四生葉瑩瑩是視藝學會主席表示這次活動很新奇,與平日外出參加不同的關於藝術活動不同,可親手佈置學校。
「 融軒 」 開幕日中,師生與社工亦流露出燦爛的笑容,但為何要身體力行,另辟天地予師生?鄺老師除了是視藝科老師,亦在香港大學修讀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並取得註冊藝術 ( 表達藝術 ) 治療師資格。面對社會不滿現時教育制度的低沉氣氛,他亦察覺校內不少學生雖在學業上表現良好,或許就讀學校為英文中學,學生對學業成績有很高的要求,加上各種客觀因素,形成不同程度的壓力。於是他希望藉着設立多元輔導室, 一個建於主校舍外的獨立空間,讓學生可暫時脫離學校;在一個既舒適,又可暢所欲言的地方用藝術媒介表達情緒,如塗鴉、沙遊輔導、園藝治療創作等。
其他課室可行嗎?他闡釋: 「 如課室或視藝室,學生會覺得所做的事都是與功課有關。在這裏便可不需煩惱比較、呈分等問題,可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希望在此做一些不同的治療或藝術活動,亦可在此分享學生栽種的成果和創作。 」
踢走苦惱:幸福感的五個要素
改變是因為一個楔機或看見需要,鍾佛成校長有感現時普遍的香港學生並不快樂,即使物質生活愈來愈豐富,但因家庭、社交、學業等問題而輕生,感到十分可惜, 「 這代人承受的壓力是沉重的。 」 他說: 「 希望建設一個關愛、和諧、快樂的校園,從而增強同學的幸福感,以正面的情緒成長。更希望憑着一些新的概念,帶動學校轉變。 」 帶動校內改變的鄺老師,因去年入選成為教師社工創新力量計劃的一員,經歷十個星期的帶薪進修假期,撰寫的創新計劃獲得資助後,便策劃一連串以藝術改變校園環境及課程的活動,改造貨櫃是其中一項。
但 「 幸福感 」 一詞像是虛無飄渺的,應如何具體實行?鄺老師表示幸福感並非只讓學生獲得快樂,而是讓他們感受到人生是 「 豐盛 」 的。他引用沙利文博士的幸福感理論,當中指出可循着五大範疇建立幸福感,包括正面情緒、投入感、良好的人際關係、找到人生的意義及獲得成就挑戰。
鄺老師嘗試利用表達藝術治療的理念,並與不同學科的老師合作,嘗試協助學生達到這五項基石,如視覺藝術科、通識科、升學及就業輔導組跨科組協作,通識科加入更多以個人成長相關和精神健康的課題內容,學生於視藝堂透過藝術作品表達一些個人成長的感受,讓老師從不同渠道了解學生的需要和心理狀況。除設立多元輔導室、運用裝置藝術以提升學校整體的藝術氛圍,及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外、視藝科增加個人成長內容亦是計劃之一。
原文刊於 《 香港 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