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科技及設計思維 從小培養好奇心和同理心
科技可幫忙執行工作,但人的好奇心和同理心是無可取替。
小學常識科將於下學年分成「科學科」及「人文科」,教育局日前公布《科學﹙小一至小六﹚課程框架》定稿,增設兩項課程重點。「科學探究」主張透過提問和規劃、實施和記錄、整理和分析、表達和反思,以培養好奇心;「工程設計與創新」則是界定問題和規劃、建立模型和測試、改良設計,以及表達和反思,引導學生設計有用產品。
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怎樣從小培養學生運用設計思維,活用科技去創造更好的未來?學界可否掀起一股風潮,不再流於理論和技巧,讓學生從發問開始,透過行動去回應需要?
教育燃新陪伴過不少創新教師孕育點子,也見證了一些創新學校的努力故事。以下三個小學創新案例,正是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及探究精神:
設計思維結合創客教育 提升學習擁有感
Sau Mau Ping Catholic Primary School學生原先不知上堂意義,認為知識脫離生活,難以正面應對挑戰。為提升學習的滿足感,第四屆「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創新教師夥伴鄒子俊老師與團隊建構校本課程,將設計思維、創客及正向元素融入常識及電腦科,以問題導向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在日常中發掘需要,建立同理心,學習運用創科儀器和動手做,然後為人解決問題。
「學習應要留白,給予學生發揮的空間。」本著這信念,團隊讓學生按照教職員的需要,自主設計方案。有學生洞悉圖書館老師在疫情下缺乏學生幫忙,於是製作了還書車,以及可搬運大量圖書的機械人,減輕老師負擔。學生的心態也由被動的「要我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重塑了對學習的定義。
發展多元生物科技課程 引領學生研究科學奧秘
早在十五年前,Ho Yu College And Primary School (Sponsored by Sik Sik Yuen)已在國際級生物科技教育專家麥惠南博士的協助下建立「生物科技實驗室」,著力推行生物科技校本課程,採購相關儀器等,編製校本教材,把微生物學、遺傳學及生物工程的實驗活動帶到課堂內,讓學生接觸有趣的生物知識。及後,學校推動「生物科技流動實驗室計劃」,每年與三間有興趣發展生物科技教學的學校組成學習網絡,積極推動STEM教育。
在常識科課程中,學校亦加強了思維訓練、科學探究及生物科技教育元素,並於小五小六兩級推行主題式探究,例如透過飼養獨角仙認識昆蟲的日常,開啟探索之門。
師生齊學做Maker 自主學習建立同理心
六年前,第二屆「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創新教師夥伴潘明慧老師觀察到,當學生動手實踐所學,服務他人,學習動機更強。同時她從進修中得到啟發,便向Tin Shui Wai Methodist Primary School全校教師推廣創客理念,再落實由學生主導的創客課程。
學校安排小四學生與長者交流,同時學習木工、縫紉等技能,針對長者需要設計產品。最終他們把知識連繫到生活,轉化成幫助他人的工具,製作了能播放粵曲的智能頸巾,還有提醒長者伸展筋骨的智能坐墊等。他們亦曾改以改造校園為題,為學校設計大型裝置。這些過程都講求自學及協作,從培養知識技能及同理心,延伸至生命教育,讓學生懷著「We are maker, make the world better」的使命和成就感。
完整案例:https://jc-learningcollective.ednovators.org/case-studies/64
我們探問了每個團隊的實踐步驟及心得,並記錄在Co-learning Platform,還有更多完整案例,希望為你帶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