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橋共學】本地教育創新共學平台 以嘗試推動嘗試
開學喇!在新學年,你有想過要實踐什麼創新點子嗎?
每當提到教育創新,大家很可能會立刻聯想到芬蘭教育,但其實近在香港,也有一班創新者正默默耕耘。由2022年一丹獎得主朱永新教授推動的新教育實驗中,教師成長模式尤其重要,而教師間的交流合作更是關鍵。
放眼海外,「教育理想國」網站(Edutopia)以短片介紹創新學校,分享與創新教育相關的資訊,成為全世界老師的交流平台;芬蘭的 HundrED 亦研究了未來百年教育,每年從全球評選出一百項最創新的教育案例,給予教育工作者認可,同時促進交流。
立足本土,這些年我們陪伴過許多香港創新者不斷嘗試,推動校本創新,建立學生共通能力,構建多元出路。我們的團隊忽發奇想,何不集合所有創新經驗,設立一個本地平台,收納回應學生需要的「心法」,說好香港創新故事?
「好『橋』共學空間」本地教育創新共學平台
教師需要橋樑,創新需要好「橋」(好點子)!教育創新正在不同角落上演,我們自去年起走訪各間學校,搜羅創新意念,推出本地首個教育創新線上共學平台「好『橋』共學空間」。資源庫內有超過 200 個教育創新案例,文章及影片涵蓋 13 大範疇,如 STEM 教育、社會學習、結合科技、身心靈健康等,並收錄了每個案例的創新意念、團隊規模、校政改動、實踐進程、創新成效等。
今天先由生態教育、價值為本的生涯探索、社區為本教育,跟大家分享三個精選案例:
跨學科可持續發展教育: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
學生慣於聽從指導,不夠學習動機,是不少老師的煩惱。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活用學校空間,將空地化身綠洲,打造出生態園。園內設有多樣動植物,以及爬蟲教室,配合常識科、STEM等各科課程,讓學生從觀察及照顧動植物中學習,從中提高學習動機及自主能力,亦成功連結師生,增強對校園的歸屬感。
完整案例:https://jc-learningcollective.ednovators.org/case-studies/38

生涯不止一條路:樂善堂余近卿中學
傳統教育偏重學術表現,加上文憑試壓力,令教與學被考試導向,忽略學生的多元能力及特質,而學校調撥的資源亦只作課餘及興趣班模式,學生難以持續發展興趣。為促進全人發展,Lok Sin Tong Yu Kan Hing Secondary School按學生需要及興趣,推出為期三年的「迎曦學院」課程,融合價值教育及體驗式學習,涵蓋武術、山藝、電競及龍舟等多元範疇,讓學生了解強項及建立自信,建立同理心,培育學生品格教育及生涯發展。
完整案例:https://jc-learningcollective.ednovators.org/case-studies/66

社區為本的體驗學習: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如何扣連學習與社區,讓學生真正活學活用,是各校的共同課題。位於屯門的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就想到在學校方圓1.5公里範圍,設計出體驗式學習圈,讓學生連結社區,解決屯門公路空氣質素、河水水質、長者生活疑難等議題,從體驗和服務中回應區本需要,令知識不限於理論,更促進長幼共融及社校合一,讓學生建立良好價值觀。
完整案例:https://jc-learningcollective.ednovators.org/case-studies/60

建立創新社群 成就協同效應
以上三個案例只屬冰山一角,我們會持續整合出不同的主題文章,讓大家參閱!
除了借鑑先行者的經驗,共享資訊,我們最希望能發揮共學力量,凝聚教育創新社群。因此平台亦設共學群組及活動展示區,讓大家上載最新動向,連結志同道合有心人,共同策劃活動。當辦學團體或教學團隊在建立創新計劃過程中遇到挑戰,也可經我們獲取經驗及支援,與業界或跨界共創可行方案。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共享成果的同時,你也可以加入播種!從新學年開始,讓我們一同以嘗試推動嘗試,掀起下一個教育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