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21:當弱勢學生遇上優質教育
2021年8月5日
在倫敦的 School 21 是一家為 4-18 歲學生提供從小學到中學課程的官立學校,學校所在的移民區是全倫敦最多不同種族聚居、最多一歲以下孩子的區域,學位嚴重不足。當全球各地都在討論 「 社會階層固化 」 和 「 寒門能否再出貴子 」 的時候,School 21 告訴我們,當弱勢學生遇上優質教育,能夠如何改變他們的命運。
學校招收的學生包括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舊移民,超過一半來自貧困家庭,需要申請學費減免;也有不少來自破碎家庭。創始人之一、校長希文 ( Peter Hyman ) 曾經是首相貝理雅的戰略顧問,他和另外兩位創始人用了 18 個月去申請和準備開辦學校,到 2012 年開始招生的時候,學校狀況百出,政府的批文遲遲不出,沒有資金做宣傳,甚至沒有一個老師,學校開放日的消息由三個創始人冒着被檢控的危險,在夜裏偷偷在城市中掛橫幅。就這樣,學校有了第一屆 150 個學生,一半是學前班,一半是七年級。希文說,這是一批沒有其他途徑可以獲得成功的弱勢學生。希文在 《 衛報 》 的自述文章中講述了創校第一年的艱苦歷程和驚喜收穫。
作為一個從零開始的學校,希文對它有百年的期許,他希望學校終將有一日成為像伊頓公學那樣有傳統的地方。於是,希文絞盡腦汁設計每一次的學校集會,讓這些沉悶的大會成為學生參與、發聲和交流的場合,成為培育學校文化的契機。第一次集會,希文就和大家一起建立起了兩個學校的的慣例:第一,學生不再排排坐聽訓話,而是全部學生牽手圍城一個交錯的大圈,意味着團結、友好和相互支持;第二,集會以靜觀的形式結束,所有孩子閉上眼睛,緩慢呼吸,想想在餘下的時間如何友好地度過。
希文和他的同事們努力給予這些孩子最大的信任和最好的教育。學校沒有既定的校規,希文問孩子們: 「 我們應該怎麼對待彼此?怎麼成為一個成功而強大的群體? 」 孩子們給出了一系列的行為準則,於是這些孩子的想法就被打印出來,放在每一個教室,成為校規,孩子們有了格外的動力去遵守這些規則。
項目制教學是 School 21 的重要教學方法,每個學期學生都會有一門綜合課程,由一位藝術科 ( 音樂或者戲劇 ) 和一位專業科 ( 歷史或者數學 ) 的老師共同教授,讓學生完成一個工藝作品。第一年,學校還沒有完全建好,希文和他的同事將設計教室作為一個項目交給新入學的七年級 11 歲孩子。孩子們先是學習了教育的歷史,教育的理念、建築的技巧,然後以團隊的形式一起設計,寫文章解釋他們的設計特點,用不同的算術技巧去獲得建築預算,還要考慮教室裏的設備、燈光,製作一個三維模型和一個二維電腦圖像。最後,孩子們要在校長和負責校舍建築的建築師面前展示自己的設計。孩子們設計的質量之高讓人震驚。原來當孩子有了合適的工具、方法和動力以後,他們有無限的潛能。一個在入學的時候連一個完整的句子都說不好的七年級女生,經歷了一年學習以後,自信的說: 「 在小學的時候,我覺得我什麼都不是,現在我相信我可以做出很多成就。 」
這就是 School 21 的老師給予學生的信任:學生現在就能創造出優秀的、改變世界的工作 / 產品,而不需要等 20 年之後。School 21 認為 21 世紀最需要的特質是專業技能、專業精神、語言能力、勇氣、靈感和動手能力。學校的核心價值則是正直、人道主義和奮鬥精神。學校從零開始,探索教育方法的改變,卻將最傳統的學生品格、讀寫能力和動手能力放在了最核心的地位。所不同的只是教育方法和引入了現代資訊科技。
雖然創校之路狀況百出,孩子們基礎薄弱,原生家庭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新教學方法在極短的時間裏獲得了出眾的成績。學校運作僅僅三年,就在 2014 年獲得了英國教育標準局考評全部類別評價為傑出,之後在 2015 年獲頒英國教育部的品德教育獎,2016 年學生已經在閱讀、寫作和數學上全面超越了本地其他學校的學生。School 21 的經驗提醒我們,教育改革固然與知識結構的改變有關,但教育的核心價值、學生需要的核心技能並沒有顛覆性的改變,更多是老師角色、教育方法的改變。
教育燃新是一個由民間教育創新者成立的本地慈善機構。我們啟發教育工作者及跨界有心人推動教育創變,為香港的年輕一代燃點希望。我們的願景是每個孩子的學習歷程都能肯定他的獨特天賦和需要、裝備他面對未知的未來,並鼓勵他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意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