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星期進修之旅 學會的三節課 教師:希望有突破
2021年3月25日
原文刊於 《 香港01 》 :
應試教育與香港同行了不少歲月,但時移世易,固有的方法是否切合培育未來的主人翁?當不少聲音提出希望對現時的教育有所改變時,一個鼓勵教師以創新的意念及行動,以回應教育需要的教師培育計劃卻在往年徐徐展開,至今已進行得如火如荼。香港的教育,真的只有苦味嗎?
這班來自中、小學及特殊學校的教師,齊齊把學習場所轉移,化身成 「 學生 」 ,每天投入在活動中了解及吸收推動創新需具備的元素。一位較年輕的小學教師潘老師對我說: 「 教師生涯已有 4 年,感覺在教學、課室管理等方面,都好像到了一個樽頸位,希望自己有所突破。 」 另一位在中學任教多年的陳老師則道: 「 還記得這個計劃的簡介會中的一句說話, 『 想改變,首先要改變自己 』 ,於是我想親身經歷一次,這便會更明白學生改變時會面對的感受及想法。 」
第一課:還在用同一把尺來看待學生嗎?
這天,他們一行十四人來到以愉快學習見稱的救恩學校 ( 小學部 ) ,與校長陳梁淑貞 ( Gloria ) 會面,雖然一眾教師亦有所聞,但真正與校長對話、入校參觀,卻是第一次。校長親自介紹學校的理念、課堂情況、校園設施等,每位老師則眼睛發亮,聽講解之餘,同時不斷拍照紀錄。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的潘明慧老師說: 「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 Gloria 對正向教育的熱誠,所付出的努力,以生命影響生命。她明白改變需要一步一步來,雖然她是校長,但做的卻比其他人更多。 」
於靈糧堂劉梅軒中學任教的陳敬忠老師,則對香港紅 卍 字會大埔 卍 慈中學 ( 簡稱 卍 慈 ) 如何處理學習差異亦有很深刻的體會, 「 SEN 同學仔的能力不一,於是 卍 慈把每一科也分了三套教材,如把程度高、中、低來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這令我思考,日常我們都是用同一把尺來看待學生,但一致性不等同公平。 」那天,潘副校更與老師分享如何推動,動力較低的同事嘗試共同為學生而作出改變,令陳老師學會不少推動創新改變時的要點,他更決定日後要再次往 卍 慈,了解如何進一步實踐自主學習。
他們還與以藝術為本的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的校長及老師交流,及前往第一屆 「 創新教師 」 葉碧君老師所任教的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取經,葉老師結合十星期所學的創新思維、芬蘭及荷蘭考察後,把當中的教學優點帶回香港教室,並由小一開始推行正向教育計劃,這令一眾教師從中重新思索教育的意義及方向。
第二課:追夢要及時 行動最重要
要培育創新思維,當然少不了與創變者對談、現時的社會創新項目及了解現時家長及學生的想法,因此十星期的行程亦不乏到處出訪,除了到本地學校考察外,他們到訪藍屋、創意的機構等地了解不同創新的人和事。潘老師最難忘的活動是光屋,這是針對大眾對房屋需求而生的計劃,社企 「 要有光 」 翻新深井一座廢棄宿舍,為有需要的基層人士提供安穩的過渡性居住環境,以助他們改善生活。
雖然 「 創新教師 」 的進修活動已完結,但潘老師卻深深記得一番說話: 「 我最記得 Ricky ( 社企 「 要有光 」 創辦人 ) 講過,我們真的不用等退休先去追夢,其實我們可以嘗試現在實行,不一定要拖延。每個人都可能要幫助別人的需要,可能每個人心裏都有幫助其他人的需要。所以我今次在校內嘗試推行的計劃,雖然我做的是 Maker Education ( 創新教育、體驗學習、跨科專題研究等多元學習 ) 及品格的培育,但服務社會亦是很重要的部分。 」
第三課:自主及空間的重要性
想改變,需要空間,然而教師需要的不只是減少工作量,而是思考及探索新事物的空間,如果十星期的計劃只是不停考察與上課,這便有點本末倒置。他們除了會有靜觀減壓的瑜珈 ( 伽 ) 課、回校作連結及閱讀時間外,亦有個名為 Job Shadowing ( 工作影子 ) 的活動。
教師需自行決定實習及學習的對像 ( 象 ) ,然後用一天的時間了解對方的工作,有些教師向堪輿學家麥玲玲、前香港海洋公園董事局主席盛智文作其 「 影子 」 。潘老師則跟隨粵劇新秀黎耀威 ( 名伶文千歲及音樂名家潘細倫入室弟子 ) ,由晚上六時開始到翌日的早上六時,進入後台了解粵劇表演前的準備及演出時的魅力。潘老師對我說他是個創新之人,何解?她笑說: 「 他除了演出外,亦會寫劇本,將粵劇由傳統結合現代元素,當中亦有不少 Maker Education 的元素,及讓我明白承傳的重要。 」
除了吸收新事物的空間外,尋找自我也甚為重要。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任教的李靈心老師有很大的感受是 mindfulness practice ,她說: 「 日常要兼顧不同的工作與事情,因此較少關心自己的狀況,無論是身體或情緒上的狀態。這十星期,每星期也有一個練習,這令我自己心情平靜,頭腦亦清晰不少,也能夠認清學生的需要,而自己可以怎樣協助他們。 」
時代在變,不同的教育機構、教育工作者亦在慢慢向前走。也許我們是時候要思考只是把知識一味灌輸給學生的時代,應否開始轉變。
教師是在教育場所的最前線,亦應是最理解學生學習的需求及情況,這班教師參加了一個由推動教育創新的機構 「 教育燃新 」 及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的 「 教師創新力量 」 計劃 ( InnoPower@JC ) ,獲選教師有十星期的帶薪進修課程及多元學習機會,當中包括本地及海外考察、接觸業界內外的專家及創業家等活動,以拓展他們的知識領域,從而回校推動創新計劃。
不過為何是由教師推動創新的教育?原來在計劃開始前, InnoPower 做了一個調查,訪問了共 498 位小中學教師,近 9 成受訪者認為教師可成為在校推動創新計劃的力量,然而受訪者認為教師的工作量是進行創新計劃的主要阻礙,同時亦需要管理層與同行者的支持,因此組織創新團隊亦佔一重要比例,但最重要的仍然是改變的空間。
教育燃新是一個由民間教育創新者成立的本地慈善機構。我們啟發教育工作者及跨界有心人推動教育創變,為香港的年輕一代燃點希望。我們的願景是每個孩子的學習歷程都能肯定他的獨特天賦和需要、裝備他面對未知的未來,並鼓勵他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意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