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剪裁的勇氣
2021年10月25日
2010年的盧老師,第一次在自己的課堂嘗試用戲劇教學的習式。重點是那時很瘦。
疫情以降,課堂形式與過去分別很大。網課的技法有不少同工已談過,不贅。這次想討論一下,回復實體課後,如何處理課程進度的問題。
我校的中文科,在好幾年前經歷過一次課程變革,觸發點是中國文學科主任與我的一次嘗試,把學生帶離課室,在學校的不同景物旁進行文學賞析與創作,期望藉此把同學帶進文學的世界,同時對校園的一草一木都能產生感情。幸得中文科的同事認同,在之後的數年在課程中作出了不同類型的嘗試。
另一個項目是在課堂上以戲劇習式進行作家圍讀,選取特定作家的指定篇章,結合文化命題,讓同學分組進行深度閱讀與匯報。這種結合閱讀與自主學習的課程設計,讓同學深入淺出地認識經典文學作品與重要作家的生平及寫作風格,同學和老師都喜歡這種教學嘗試。
接下來就是以戲劇習式、自主學習解決中文科的老問題:文言文學習。我們設計了以自主學習為核心、以藝術實踐為輔的文言自主學習課堂,同學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務,包括旁白默劇、四格繪畫、朗讀與帶讀,乃至詰問同儕。多元化的學習任務,讓同學掌握協作學習、自主學習的技能,同學都相當習慣這種活潑的語文學習。
…
心水清的你當然已經看出了問題:課時足夠嗎?
一般按照教科書的設計,中文科一年至少要教 8 個單元,大部份單元都需要完成聽說讀寫等不同能力的練習;閱讀部份課時最重,多數單元都提供 3 至 4 篇範文,每篇的建議課時由 1 節到 4 節不等。配合實際學校上課日程,大概每兩個月一次較大型的測考,全年可大致分為 4 個時段,每個時段大概有 45 節(以自然周循環計算,視乎校情及時間表設計會有落差),分到每個單元的課時約為 20 至 22 節,未計算課外閱讀的輸入的情況下,已經不可能完成教科書的所有教材。故此,大多數的情況下,教師都會按校情對課程/教科書進行合理的剪裁(當然這個「合理」背後大有文章),但總體來說,中文科的課時是很緊湊的。
如果課程是這樣緊湊的話,那麼,哪來的課時去發展上述的校本課程?其實上文的「合理」二字,背後的考量與操作空間在不同學校有差距很大的呈現。幾年前,我開始改動課程時,同樣面對這一年得教 8 個單元,改動空間奇小的情況。當年我的第一個變動,是在每一天的課堂上,都抽取頭 5 分鐘全班集體朗讀文言文,並一周一次地讓學生分組在課堂上演繹文言故事,學生對於有同學給我抓出來扮鬼扮馬自然是高興的,久而久之,也不以為怪,很習慣出來演兩分鐘的戲了。抽取課時的策略,是把每單元講讀的範文數量減少一篇,底線是一文言一白話,騰出的空間已經不少。
當年的同事班底中,不少都較為傳統,對於朗讀在語文學習上的效能是十分認同的,而且課堂管理的功力深厚,自然也不怕學生出來演戲時搞怪;這種以舊搭新的嘗試,加上減少範文的做法,讓同事在變動中感到受尊重,自己也參與創新的行動,參與感與成就感的同時獲取,成就了改變的可能,自然開始了後來的故事。
在與同工交流分享的過程中,我聽過最多的回應是「你的同事真好,我那邊這樣做是不行的」。我認同的,也感恩遇到大家。其實對未知的事物,我們多數是心存畏懼的,不輕易嘗試不是罕見的事。有趣的是,當我們稍稍前行一點,多數會發現其實沒有甚麼值得害怕的事,反而會取笑自己為何不早點走這一步,原來可以讓自己又舒服又有效地工作。
還記得我們改動課程的第二年,大家總結成功的經驗時,其他級科組長都說學年初為了加入文學元素,已減了一個單元,還是覺得課程太緊;與我同級的同事這時數算,才發現我的規劃比其他級再少了半個單元的講讀,這才偷了時間進行文學學習,重點是,以評估分數來看,學生學習的效能比未作課程調適時更佳。大家紛紛笑着嚷道:原來要減個半單元了!中文科主任笑得尤其響亮,然後宣佈隨着課程調適,測考評估的形式和計分方法也重新處理,很勇敢地減去初中的聆聽試,大幅增加初中的日常評核的分數。倒流效應下,課程改革也在接下來的一年加速運作,而整個中文科的同事也一條心地、滿懷信念地前行。
…
這篇文章是「校園文學散步與虛擬實景」系列的第一篇,卻基本沒有談過題目中兩個教學實踐的作法,反而大書特書課程剪裁的經驗。其實我真心覺得,如果沒有當初的勇敢前行,再創新的點子也不過流於點子;更重要的,沒有同事的勇敢同行,再有意思的嘗試也不過是一次有意思的嘗試。
疫情尚未過去,在同工規劃下一學年的進度時,不妨也想想,是否可以因應學生需要、因應新常態,剪裁一些較次要的部份,來成就一些大家也想嘗試的教學?
創新教師
盧英敏老師
本文節錄自Medium:校園文學散步與虛擬實景:1、課程剪裁的勇氣
教育燃新是一個由民間教育創新者成立的本地慈善機構。我們啟發教育工作者及跨界有心人推動教育創變,為香港的年輕一代燃點希望。我們的願景是每個孩子的學習歷程都能肯定他的獨特天賦和需要、裝備他面對未知的未來,並鼓勵他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意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