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進入課堂經驗談
2022年12月30日
放眼世界,愈來愈多學校正在打破課室的四堵牆,讓學生走出社會去面對並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
- 在印度,整級四年級小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去拆解大城市的垃圾危機;
- 在台灣,一群偏鄉原住民的中學生透過 「 創意發明 」 去解決部落社群中的問題;
- 在美國,有高中生甚至接受 「 移民火星 」 的特別任務,與物理學家一起試驗火星着陸;
- ……
比起單純從書本中學習,這樣的歷程更加貼地有趣,學生會更加投入,對於知識的掌握亦更深入及牢固。而在這個過程中,設計思維 ( Design Thinking ) 被視為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工具。
設計思維 ( Design Thinking ) 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透過從人的需求出發,為各種議題尋求創新解決方案,並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設計思維的過程包括五大步驟: 「 同理心 」 → 「 需求定義 」 → 「 創意動腦 」 → 「 製作原型 」 → 「 實際測試 」 。
以印度的 Ekya Schools 的小四科學課為例,他們帶領學生了解城市垃圾危機 ( Bangalore’s Garbage Crisis ) ,並運用設計思維的方法,發揮創意,尋找改善方案。
從實作帶動學生反思
在 「 同理心 」 階段,學生與不同的持份者接觸,了解他們的垃圾分類現況,再結合他們從報紙等不同渠道搜集到的資料,勾勒出用家的 「 同理心地圖 ( Empathy Map ) 」 。學生觀察同伴、家人的生活,了解不同個體的垃圾棄置習慣;接觸學校、街道等公共系統的垃圾處理專員,了解其工作流程;更去訪談政府官員,了解政府部門對於處理城市垃圾問題的目標及面對的困難。
這個過程中學生有一些有趣的發現,譬如有些人將垃圾亂拋到街上,是因為附近垃圾棄置點不足,又或者有些人在丟垃圾時沒有耐性順手分類,是因為覺得垃圾箱太髒、散發令人厭惡的氣味 ……
通過深入研究同理心地圖,不同組別的學生因應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特定的人群 ( 普通市民、兒童、家庭主婦、班主任、拾荒者或大型機構等 ) ,界定需求,並構思解決方案。有些構思從提高市民意識入手,有些則考慮改良垃圾筒 ∕ 垃圾袋的設計,亦有通過優化垃圾分類的程序而提高效率 …… 初步意念會先在課堂上互相分享,同伴會給予讚賞,亦會指點不足。
意念成熟之後,學生需要實際動手去做出模型,這既是考驗學生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知識的過程,亦是一個培養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的過程。在合作過程中,團隊內部難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見分歧,關於分工、製作方法、不同想法結合和取捨等等,但最終都需要他們自己主導去解決。
設計思維作為教學工具,看重的不是學生最終做出來的產品 ∕ 方案是否可行或有效,而是過程中他們學到了什麼。所以在最後的展示環節,除了對他們的成果給予反饋,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們對整個過程進行反思 ( Reflection ) 。
如想進一步了解設計思維及獲取工具包,可至:https://designthinkingforeducato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