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創新學校 解開大班教學迷思
2021年9月3日
在談及一些教學模式的革新時,我們常常為自己設定一些框框,譬如若要在課堂上做個人化學習或者照顧學習差異,就需要有小班教學的條件;又,若要保證學生對課堂有足夠的投入程度,課節的時間就不能太長云云。但在我們早前往海外考察,參觀過荷蘭 Cartesius 2 學校之後,很多這些類似的假設都被打破了。
特別的時間表安排
Cartesius 2 座落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一條叫 Passeerdersgracht 的小運河邊。學校於 2016 年開始運行,他們在有點歷史的民居中選取了一棟只有 4 層樓的舊建築作為校舍。
校門口不大,一不小心就會走過了。當我們在門口等候接待期間,看見有一大群學生跑出來,沿着我們走進來的小路跑出去,一下子就不見人影了。我們都感到有點好奇:他們要去哪兒?是否有特別的外出活動?
大概過了 10 分鐘,學校的鐘聲響起時,又看見他們快速地跑回來。後來經聯絡人解釋,才知道他們是在放小息。我們頓時產生一連串疑問:竟然會有學校願意在小息時放學生走出學校?不怕他們 「 一去不回 」 嗎?不怕他們在外面出什麼意外嗎?
原以為小小的校門後面會 「 別有洞天 」 ,後來發覺我們進入的這棟舊建築就是學校的全部,連學校必備的操場也沒有見到。我們這才終於明白,為什麼他們容許學生在小息時跑出校門外 「 放電 」 了。由於樓梯並不闊落,我們一大群人上樓就佔據了全部,學生們非常有禮貌地站在梯間讓我們先走,並非常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 「 Hello, Ní Hǎo 」 ,十分可愛。
經過校長及團隊的介紹,我們得知這是一所以通識教育 ( Liberal Arts ) 和科學 ( Science ) 為基礎的學校,課程以着重跨學科和專題式學習 ( project-based learning ) 為特色。與此同時,他們的教師團隊亦以這個目標組建,非常強調共同備課、共同教學的文化。
他們亦非常重視培養學生具備應對未來社會的能力,包括以自主研習 ( research ) 為基礎的自主學習能力,數字編程等資訊科技能力 ( digital skills ) ,及關心社會、服務社會的公民意識 ( citizenship ) 。
而最令我們驚訝的是他們的班級人數和時間表設置。一個年級 40 至 60 個學生,大部分時間竟然是一齊上堂 —— 這與我們所認知的歐洲教學模式非常不一樣。除卻早上半小時的早會時間和每日放學前 1 小時的功課 / 答疑問堂,全日只有兩節課,上午一節,下午一節,每節 2.5 小時,中間半小時午餐加小息。每個課堂上配備 2 位來自不同科別的老師。
我們不禁好奇,在香港一堂課 35 至 45 分鐘,學生都尚且難以堅持,這裏 2.5 小時一節課,學生真的能夠全程投入嗎?
數十人的自主課堂
帶着這樣的疑問,我們迫不及待親身走進 Cartesius 2 最具代表性的中一 「 阿姆斯特丹 」 課堂。
課堂安排在地下架空層改造的課室進行,空間相對較大。學生坐得很分散,有些在中間按傳統課室 「 一人一枱 」 坐,有些在旁邊分組坐,有些甚至坐在 「 樓上雅座 」 。進去時,老師正在講課,因為是用荷蘭文,我們不知道她講了些什麼。過了幾分鐘,學生開始在老師的指示下動起來。他們自由選擇座位開始進行任務,看見有一小群學生甚至帶着自己的電腦走出了老師的視線以外,走到了外面的小房間去。
帶隊的學生說,課堂通常以一個個限時的任務構成,每個大約 15 分鐘。老師只會簡單引入及解釋任務,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自己探索,或者和同伴合作完成。以 「 阿姆斯特丹 」 作為主題,任務的內容會涉及不同科目的知識,每次都非常不同。剛剛老師佈置的是與生物科相關的任務 —— 畫食物鏈。見到其中一位同學用自己的手提電腦上網 google 搜尋資料,然後用紙筆逐步畫出來。據說在某些課節,他們還有機會離開學校,走到社區去學習。
有這樣巧妙的安排, 2.5 小時的課堂時間確實不難渡過。因為限時,所以學生的專注度能夠有保證;因為是跨領域學習,所以能兼顧學生的不同特長和興趣;因為自主,所以學生能夠因着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學習,深度亦由學生自己控制 ……
打破框框的限制
由此看來,照顧學習差異的需要和課堂人數並不矛盾,學生的專注程度和課堂時長也並非 「 死對頭 」 。關鍵在於課堂設計能否充分引發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投入到學習之中,也就是創新教師夥伴們常常提及的 「 入 flow 」 ( 處於 「 心流 」 狀態 ) 。
當然,儘管對教學模式進行了創新優化,但大班教學在給予每位學生充分照顧上,始终存在限制。譬如當我們走進另外一個數學課堂與學生短暫交談時,就有人半開玩笑地評價課堂 「 很沉悶 」 ( very boring ) 。其實基於每位同學的興趣與步伐有異, Cartesius 2 已盡量作出照顧,在給予學生充分自由度的同時,亦要求學生每週制定個人學習計劃,老師亦會每週和學生一同檢視完成進度,探討新計劃。
參觀完 Cartesius 2 ,我再一次真切體會到一句話:創新沒有既定模式,只有是否適合學生,讓學生享受學習歷程的模式。
教育燃新是一個由民間教育創新者成立的本地慈善機構。我們啟發教育工作者及跨界有心人推動教育創變,為香港的年輕一代燃點希望。我們的願景是每個孩子的學習歷程都能肯定他的獨特天賦和需要、裝備他面對未知的未來,並鼓勵他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意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