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港台校長聚首 探不一樣教育模式
2022年7月5日
香港家長「唯有讀書高」的心態根深柢固,催谷孩子爭取好分數無可厚非,但世界急速發展,教育模式亦同樣面對多變未來,分數似乎已不代表一切。Elsie知道,最近「好單位」、「教育燃新」、「教育大同」及兆基創意書院首次合辦了「不一樣教育節」(Ednovation Fest),並舉辦體驗日活動,邀請到來自芬蘭、英國、美國、台灣等教育工作者,就「不一樣的小學、中學、大學教育」進行對談,分享不以競爭和就業為本所驅動的多元學習模式,讓大人小孩一同愉快學習。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模式講求多變創新,不論在理念價值、應試文化,科目和學習方法等均須跳出框框,不少家長會疑問,新世代的孩子到底適合哪種教育?「不一樣教育節」體驗日活動正好讓一眾家長發掘最理想的教育方法,Elsie當日便特地走進兆基創意書院教育創新現場,出席了「不一樣的小學教育」對談講座,當日請來的嘉賓包括台灣種籽親子實驗小學校長鄭婉如、芬蘭Saunalahti School校長Hanna Sarakorpi,以及提倡創新的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
六至十二歲的小孩對世界好奇心正盛,三位校長均不約而同強調教育的宗旨是學習而非競爭,台灣種籽親子實驗小學校長鄭婉如認為,小學階段的孩子最重要找到個人定位及發掘個性,「應盡可能體驗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以及與環境產生的化學變化。」在校從事教育已二十年的她,鼓勵不同年紀、不同個性的學生匯聚一起,學習「對己真實、對人友好、對世界常保關懷」的美德。
她又認為辦學在於制度、人及環境的融和,而當中最核心的部分永遠是「人」,「作為一所體制以外的學校,我們有一百個生活在小山谷裏的學生,他們可隨時在南勢溪玩水嬉戲,在校園騎單車穿梭,又有一周一會生活討論會、模擬法庭對話、親子運動會等體驗式活動,學生在自由自在的同時,學會顧及他人。」
三位講者又提到,讓孩子勇於改變、踏出下一步亦是重要一環,當中鼓勵孩子自發問問題是關鍵,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則提到本地教育系統競爭力名列前茅,但學校似乎約定俗成,注重學生背誦前人答案多於問問題,「發問可開啟創意大門,愛迪生曾問為甚麼黑夜不能工作?因此發明了電燈;貝爾問為甚麼遠距離不能通訊?因此發明了電話;高錕提出『光』既然那麼快速,為甚麼不能裝資訊?因此發明了光纖。那麼,為甚麼孩子不能在學校問問題?」
他又提到教育的另一個目的是推己及人,教育的創新是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現今的孩子難再靠務農維生,只可將知識加工再出口,因此科技在今時今日尤為重要,孩子需要創新、整合力。」他鼓勵孩子成為趣創者(interest-driven creator),他舉例,學校早前推行下午不課日,以體驗式活動代替課堂,讓學生替長者執紙皮,再將紙皮加工製作成家具,通過「眾籌」推銷平台銷售出去,從中感受執紙皮辛勞及運用創意改善生活。
朱子穎續道,「香港的教育系統側重教育小朋友成為打工仔,但今時今日最會背書及考試的小孩不會成為人生贏家。」他指出,讓孩子改變是創意教育最重要的元素,「假若固有觀念不被突破,創新教育的意義不大,學校的角色是提供空間,鼓勵創意,例如教導他們何謂企業家精神、何謂創新。」
Elsie發現,當其他國家仍積極施行菁英教育時,標榜自由和愉快學習的芬蘭,卻堅持每一個小孩獲得公平受教的機會,並不標榜菁英。
芬蘭Saunalahti School校長Hanna表示,「學校強調『each-one-teach-one』,營造能夠啟發學習、平等的環境,希望學生在課室內,以及大自然當中亦能夠擔當積極及獨特的角色,而非以考試為本。」她又表示,學校老師會不定時向學生提出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並將不同班級的學生聚在一起,嘗試激發不同的想法,充分證明即使在體制以內,亦可以塑造自由教育。
「不一樣教育節」明年將繼續舉辦每月講座,並將拍攝十條教育創新微型紀錄片,讓家長及老師們按圖索驥,為子女尋找合適的學習模式。
Elsie認為,社會競爭無可避免,重點是該鼓勵獨立思考,孩子除了從大自然溪谷尋找自己的磐石,亦可以運用創意改變世界,為自己的人生作出抉擇。
資料圖片
台灣種籽親子實驗小學校長鄭婉如(右二)、芬蘭Saunalahti School校長Hanna Sarakorpi(左二),以及浸信會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右一)出席「不一樣的小學教育」對談講座。
資料圖片
「不一樣教育節」鼓勵教育工作者重新想像小學至大學教育的未來。
資料圖片
體驗日設有各種親子體驗活動,包括紙皮遊樂場、班房設計室、程式實驗室、家庭教育工作坊,小朋友玩得投入。
教育燃新是一個由民間教育創新者成立的本地慈善機構。我們啟發教育工作者及跨界有心人推動教育創變,為香港的年輕一代燃點希望。我們的願景是每個孩子的學習歷程都能肯定他的獨特天賦和需要、裝備他面對未知的未來,並鼓勵他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意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