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思維與成長
2023年2月15日
研究顯示,思維 ( mindset ) 可預估一個人的動機和成就,它不僅有助於我們學習新技巧,還影響着我們看待一切的目光。在推動教育創新的路上,思維轉變 ( mindset change ) 是關鍵,因為若能轉念,往往更能適切地回應當下的需要,為眼前的狀況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促進學習的思維模式
眾多思維模式中,近年有愈來愈多的教育工作者將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 Dr. Carol Dweck 以 30 年時間觀察、實驗和研究所得的 「 成長型思維 」 ( Growth Mindset ) 模式引進校園,在課程設計及學與教等範疇內作出應用,以助學生成長及加強他們深入學習 ( Deeper Learning ) 的能力,例如提升學生對學習的動機及信心,或幫助學生的全人發展,包括發展個人能力感 ―― 學生發現自己能在社區及個人學習上做些可帶來正面影響的事情等等。
美國的教師專業發展及教育創新機構 “ Teach Thought “ 所發佈的 《 2018年美國教育趨勢 》 報告指,該國的教育工作者最關注的 20 個教育發展趨勢首位,便是成長型思維。2019 年,權威科學期刊 《 自然 》 也刊登了美國、智利等國家的研究人員以此作全國性實驗和實踐的報告,說明成長型思維模式有助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
成長型思維強調努力與成功的因果關係,它認為成功是建基於學習、堅持不懈和用功苦幹,而非源於智力的高低。所有人都可以透過持續的努力達致成功。這個說法對不少人(包括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頗 「 嶄新 」 的概念。同時若仔細深思,如想培育學生的成長型思維,老師本身又是否必先擁有這樣的思維呢?
曾指導過無數老師、以助其建立成長型思維的美國教育家 Jackie Gerstein 表示,她經常鼓勵受訓的老師視自己如學習者,如果說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去學習和提升,老師也是如此。在校內推動創新期間,焦點應放在老師和學校能從過程中學習得到什麼,而非新點子能取得成功與否。不論學生還是老師,都需要時間和空間去讓成長型思維內化和植根。
引發深思的教學舉動
從體育科轉教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的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司徒華生老師 ( 司徒 Sir ) ,近年也愈來愈重視協助及培養學生能多了解自己的思維及發展個人才能,以得到成長。同時也有教電腦科、 STEM 科的他,幾年前在校內推動了一個名為 「 Minecraft 生命創客 」 的教育創新計劃 ―― 透過 Minecraft 這個熱門的網上遊戲,幫助初中生了解更多個人的強項和能力,並建立正向 ( 成長型思維 ) 模式。
「 我從體育教育轉教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後者的內容為我補足了個人成長及個人與其他社會層面的相互關係等方面的理論基礎知識。 」 司徒 Sir 說,自己本身喜歡讀書和進修,隨着他有更多的機會往校門以外的地方交流和學習,見識到世界之大,讓他更感要謙遜學習。他猶記得有次在外國考察,從與一個 20 多歲的學生傾談中,讓他了解到不同的思維方式,並為他帶來了一些很不同的角度,擴闊了他的眼界。
在推動 「 Minecraft 生命創客 」 之初,為了更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從沒玩過這個遊戲的司徒 Sir 亦加入一起去玩,從中令他學習了很多。他發現,很多學生都有教人的能力,他們比他更懂 Minecraft ,及後更成為了他的 「 導師 」。這次由教導者變成學習者的身份轉換經驗,引發了他對教育的深思及個人思維的改變,使他的視野更開闊,並更能由同理心出發、細緻地從多方面去觀察學生在學習上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
司徒 Sir 指出,作為一個老師,常保持一個學習者的心態很重要,因為我們現在以至學生將來都處於一個多變、不確定的世界,「 教育始終沒有一個公式,只有開放地面向學生的需要,方能作出行動及改變。 」
與學生同步成長
同樣地,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黃佩珮老師 ( Miss Wong ) 也意識到時代與學生需要的轉變,她經常提醒自己:「 世界不同了,教育的領域不同了,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每做一件事都反問自己:為何要這樣做?這樣做可為學生帶來什麼好處?」
回首從前, Miss Wong 笑說,當時的自己是那種經常自我設限、「框住自己好多嘢都唔得 」 的老師。 「 最初教書頭幾年,會為自己能教到所預備的,便感到滿足。 」她直言當時的教學心態是以教師為主導,直至三、四年後,她遇到了一班 SEN 學生,從教學的艱辛中讓她逐漸體會到,學生能否學到才是最重要,自此她的教學出現了變化。
「 教學需要將心比心,應以滿足學生的需要為先,而非教師個人的教學慾望。 」 這份體會在她接受了教育創新思維培訓後,得到更進一步的深化,使她的教育思維轉變成現在的模樣: 「 只要嘗試就有出現的可能,現在的我更有彈性,容許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去自行探索一些他們有興趣學習的東西。 」
幾年前,她在校內全中一級推動了一個名為 「 MAKER + 課程 」 ,本着 「 學自己想學 」 的理念,結合創客 ( MAKER ) 教育及設計思維 ( Design Thinking ) ,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為其培養 21 世紀共通能力,包括好奇心 ( Curiosity ) 、創意 ( Creativity ) 、同理心 ( Empathy ) 、自學能力 ( Self-learning ) 及抗逆力 ( Resilience ) ,讓他們建構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及過程。這個課堂每周有兩節課,主要是以動手做 ( Learning By Doing ) 的形式進行。
有學生在訪問過輪椅使用者後,發現了當事人在生活上的種種不便,從而想到要改造輪椅,造了一張可以在沙灘上行走的輪椅。另有學生想解決廁所臭氣的問題,天馬行空地拋出了五十個不同的想法,最終構思並製作了一個不沖廁就不准開門的產品。這些由同理心出發、充滿創意而又真實的學習,大大提升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及解難能力。
「 我發現,愈來愈不能看輕學生的能力。原以為學生不懂的事,但其實他們大都懂,他們都能在不同的場景中顯示自己不同的能力,只是作為老師的我們,有沒有提供機會讓學生作出展示。 」 Miss Wong 說。 這些對於學生、學與教的思維改變,正一步步帶動她與學生同步成長。 「 MAKER + 課程 」 已推行了三年多,並由中一擴展至中三,涵蓋整個初中,下一步要怎樣走下去,Miss Wong 還在思考。
教育是一項以人為本的事工。人非草木,更非機器,面對每個個體自己、個體與其他人事及環境互動時所產生的千變萬化,若欠缺一個與時俱並進的思維,又怎去作出回應呢?
教育燃新是一個由民間教育創新者成立的本地慈善機構。我們啟發教育工作者及跨界有心人推動教育創變,為香港的年輕一代燃點希望。我們的願景是每個孩子的學習歷程都能肯定他的獨特天賦和需要、裝備他面對未知的未來,並鼓勵他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意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