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生活的學習
2021年9月2日
創新手記 ■ 第三屆「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創新教師夥伴
聖公會梁季彜中學 廖季華老師
「唯一有價值的成就是對社會有用的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學習不一定局限於課室或書本內,只要走進社區、參與社區,就是很真實的學習。教育不應局限於文字、應考和操練,教育應該是多面向且具可能性的,若將社區的人和事連結起來,就可以創造出很多不一樣的可能。
香港許多來自基層的學生,往往會認為自己「輸在起跑線」。有些「積極」的學生會拼命地為追上別人而努力,同時亦有些會「未打先認輸」的會消極地放棄眼前的「學習」。不知從何時起,「教育」變成了少年人成長中的一場競賽。在這賽場上,成就了好一些精英的同時,亦犧牲了無數無辜的失敗者。如果教育只是冷冷的戰場,沒有愛和鼓勵,又沒有人際關係的建立,學生既未能獲得肯定,也容易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甚至出現老師和家長眼中的行為問題。
為讓學生從學習中建立自我價值,我們先要讓學生相信學習是他們可以擁有的、是自發的、是有愛的、是可以跟他人有聯繫的。我們重新編寫校本中一級的德育課程,名為「觀堂」,並在去年9月新學年開始時推行。
資料圖片
此課程以「體驗式學習」模式,讓學生親身進入社區(真實的場景)體驗不同人物或環境的「需要」,發現「問題」,並運用他們的才能為社區創建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推行至今,學生反應正面,他們都對下一節課的到臨充滿期待。「觀堂」在每兩個週期一節的原定德育課中舉行。大致上,上學期的學習內容以學校環境為主,下學期則以校門外、學校所座落的觀塘社區為主,兩者均有相近的課程架構:讓學生透過親身訪問,了解校園及社區不同持份者的狀況和關注。
在剛過去的上學期,學生踏出課室,分組走訪校園的不同角落,與校務處的書記、洗廁所的工友、更亭的管理員、飯堂的派飯阿姐等傾談,均有助學生跳出只有師生(甚至只有自己)的自我世界。老師們在學生進行訪談前,會先邀請他們運用五感去預先想像一下即將訪談對象所身處的環境。如此生動、生活化的學習,初步看到學生對學習的參與度和主動性都相對地提高了許多,而在訪問後亦比以往更樂於分享。詳細的學習成效則有待學期完結後再作研究。
此學習模式有異於一貫傳統的課程,由學生透過同理心,主動發現問題或別人的需要,運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為對象提供解決方案;這學習過程沒有既定的學習成果,全是由學生「自由發揮」。在推行此課程上,我們面對最大的困難是老師必須全然相信學生,這是一場沒有比拼、沒有懲罰、師生同等的學習,老師的信任讓學生用愛與區內不同人士建立聯繫,對社區建立歸屬感,從而有勇氣接納自我的不完美,並確立其自我價值。
我們相信世界就是教室,學習就是生活。我們需要把學習與社會,甚至世界連結,要讓學生多關注社會、參與社會、接觸世界,因為我們都是社會和世界的一分子,可共同建立一個充滿愛和聯繫的多元世界。
資料圖片
教育燃新是一個由民間教育創新者成立的本地慈善機構。我們啟發教育工作者及跨界有心人推動教育創變,為香港的年輕一代燃點希望。我們的願景是每個孩子的學習歷程都能肯定他的獨特天賦和需要、裝備他面對未知的未來,並鼓勵他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意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