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教育的初心
2021年4月27日
創新手記 ■ 教育燃新董事 黃英琦
香港大部分學校的「教」與「學」,離不開考試,家長和學生都理所當然的認為,應試教育就是「教育」:課堂主要教授考試範圍的課文,考生要背誦考試內容,操練試卷,駕馭考試技巧。
然而,在過去三年多,教育燃新透過「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感受到不少老師對創新的熱情。他們回應學校和學生的需要,銳意在校內推動創新項目,有老師為全校建立重視成長型思維的正向校園,有老師帶領學生以同理心出發,透過創客課程(Maker)動手做,提升學生的創意、解難和共通能力;有老師以「宋朝」為主題,廣邀十多個科目的老師作實驗性的全級跨科協作;有老師把設計思維融入跨科自主學習,考察社區,以真實的問題進行學習體驗,讓同學提出創新點子;有老師設計嶄新的專業發展,安排全校老師「影隨學生」一整天,真切體會學生的疲累,讓老師的反思促進新的規劃;還有很多使教與學更多元豐富的例子,不勝枚舉。
過去三年,我們目睹這群創新教師的成長,他們認同改變的重要性,帶薪進修,接受創新思維的啟發,並朝以下目標進發:(1)以學生為本,聚焦及回應學生的需要;(2)回應時代發展,願意突破,擁抱未知帶來的機遇,裝備學生靈活面對未來;(3)實驗新的教學方法,提升效能,提升同學的學習動機和自主性,活學活用所得知識。
誰是「創新教師」?在數以萬計的香港老師中,這百多位老師來自不同學校、崗位;他們教授不同科目,卻有共通的特質:勇於反思,不怕失敗,願意嘗試新方法,對改變持正面態度;他們具備好奇心、適應力、成長型思維,也有行動力、360 度的溝通能力,接受與時俱進,重視分享,與學生共創學習歷程。
許多人認為教育創新是「不切實際」,太過「天馬行空」;然而我們發現,這些創新教師所做的,是把「教」與「學」的可能性和方向全面放大,因為學習是終身的,接受教育的目標遠超越考試。年青人要在未來的多變世界生存,學習就要包括創意、洞悉力、抗逆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這些都是歷年課程改革文件中曾提及,如關注學生在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的均衡發展,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發展學生的三種共通能力(明辨性思考能力、創造力和溝通能力);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以幫助學生達到全人發展等。
教育創新不是無中生有,是思維的改變;教育各個領域的創新和實驗有其迫切性,目標是學生的創意和全面發展;教育創新,是回歸教育的初心。
「賽馬會教師創新力量」,旨在培育創新教師在體制內推動小型的創新和改變,計劃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教育燃新為主要合作夥伴。自2017年啟動,至今已是第四屆,先後有五十多間中小學及特殊學校的百多名老師成為「創新教師夥伴」。夥伴有機會進行十星期的帶薪進修,並有25萬種子資金回校推動創新點子。
教育燃新是一個由民間教育創新者成立的本地慈善機構。我們啟發教育工作者及跨界有心人推動教育創變,為香港的年輕一代燃點希望。我們的願景是每個孩子的學習歷程都能肯定他的獨特天賦和需要、裝備他面對未知的未來,並鼓勵他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意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