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探索不只一條路】The stories on the way — FEiA 三年學習分享
面對變幻莫測的未來,生涯已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有一條可預視的直線階梯予青年向上爬。回歸學界,當我們要協助學生作生涯規劃時,各持份者又應如何與青年同行,協助他們探索自身路向,發掘強項與興趣,然後獲得未來適用的技能?
為解答上述問題,陳廷驊基金會與教育燃新於2020年開展了Future Education in Action計劃,與兩間夥伴學校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書院)及樂善堂余近卿中學(余中),伙同香港教育大學研究團隊,以價值導向及校本創新方式,因應校情及學生需要,而制定連串生涯探索項目。
上星期五,超過120位跨界人士,包括教師、社工、學生等聚首一堂,齊聆聽這三年以來的學習及故事點滴,再展開共學交流,當中亦有不少珍貴及動人時刻:
慈悲同行 成就轉化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特別是對於來自基層家庭的同學,家庭支援相對有限,就更依靠學校去提供相應的經歷。教大研究團隊趙永佳教授就曾對余中Brian Sir說了一句:「在學界裡面,相較Banding高的同學,老師為社經地位弱的同學做事,要做多好多事。」然而,做得愈多事,豈不令教擔本已沉重的老師百上加斤?
因此,在這三年間,FEiA項目更著重滲入以慈悲為本的價值觀,透過減輕老師課擔、釋放課時、提供相應資源等,令他們更能針對學生需要,制定不同生涯探索項目。與此同時,最重要是保持靈活,如因應疫情時同學停課而推出造夢獎學金計劃,令同學仍能在這段期間進行不同學習。
要創造相應經歷,單靠學界力量並不足夠。陳廷驊基金會項目總監Ruby及負責南豐實習計劃的世界之約總策展人Him均指出,想創造更多平台、更多實境學習機會,讓年青人可以被聆聽、被看見。
當項目不再追著KPI跑,而是因應各自需要而共創同行時,原來將創造更多不同的可能性,甚至衍生成新項目。
黃 Sir 與你同行
十位曾參加FEiA不同項目的余中同學亦有到場,要在QA環節面對眾多大人,同學們不免害羞膽怯。此時Brian Sir立刻站起來拍拍同學肩膀,說了句「黃Sir會與你們同行」,然後簡單介紹同學參與項目再邀請同學分享。其中一位同學就分享自己暑假時到基金會實習,本身自己無甚方向,但實習過後愛上了基金會的工作,並大膽向基金會詢問能否聘請自己,亦想循這個方向去服務社會。
又有同學分享自己膽粗粗申請造夢獎學金請往北京自由行,明知事前並無同學申請過相關計劃,但想由自己開始帶領一班朋友,最終不能的事變成可能。
創意書院助理校長Vivian表示,書院的教育與傳統主流教學很不一樣,但面對未知世界,她自己也答不出十年後還有甚麼工種存在,而當同學比老師更能梳理出講到不同可能時,老師又可否承接得住?因此,雖然困難,她認為老師也需要放下身段,以謙卑的心與同學同行共學。
同時,Vivian亦認為應信任同學能做到自己的項目,將自己所學繼續延伸擴展。教師可引導同學用文字去自評學習進程,例如同學以賣酸梅湯作數學科的作品呈現時,又如何協助同學去呈現他的生意規劃?
總結:步向未來世界
FEiA三年計劃令我們學習到,生涯探索不只一條路。要協助同學尋找所愛或不愛,過程中需要與商界與家長等各界同行。在未來,各界可如何加深連繫,實展進一步的跨界協作?學界又應如何支援教師團隊,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緊扣科組學習,提供更整全的生涯探索教育?我們相信,這段探索旅程,不同持份者都有重要角色,如果各界皆能抱持開放求知的實驗精神,定能與青年同行並肩,在變幻中迎難而上。
我們希望與你分享FEiA三年學習經歷,可瀏覽我們的學習報告。
如想進一步了解可如何在你的學校推動價值為本的生涯探索,歡迎聯絡我們,一起構想校本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