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新之書】電影《暴雨驕陽》:教師如船長 啟發和引導學生尋方向
在教育路上,有時你會遇到挑戰,有時需要新角度,渴望新靈感。翻開燃新之書,靜心默想,我們會分享一齣戲、一本書、一種教育方法,為你帶來新啟發。今次為大家介紹的,是經典電影《暴雨驕陽》( “Dead Poet Society”)。
你可曾困惑過,什麼是教育,什麼是良師?在時代的風浪中,教師要如何定位,讓下一代能無懼的活出自己?
著名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曾在《教育的目的》撰寫道:「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和引導他們自我發展。」電影《暴雨驕陽》中,基廷老師正正用行動示範如何啟迪學生的成長,讓他們能尋覓興趣,同時突破自我,並探索出生命的意義。
拒絕倒模 讓學生摸索真正愛好
電影故事發生於五十年代的美國威爾頓預科學院,這所百年名校的校訓為「傳統、榮譽、紀律、卓越」,慣以嚴厲管理方式培育學生,大大扼殺了他們的思想與個性。在傳統及緊張的學習環境下,新來的文學老師基廷卻突破常規,拒絕依書直說,反以不同的生動方式鼓勵發問,引導學生思考,建立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啟發下,學生變得更勇敢自信,並漸漸蛻變成長。
成長的關鍵,在於整部電影圍繞着的拉丁語:Carpe Diem,意思是「把握當下」。基廷老師向學生分享英國詩人Robert Herrick的詩作《致少女,珍惜青春》,並着他們端詳學校歷屆畢業生的照片,傾聽逝者的耳語,間接讓他們把握光陰,要讓生命變得不同凡響。本來遵循學校管教、父母期望及社會主流想法的學生深受啟發,學習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找尋真正想做的事。他們漫漫長夜在山洞中互相分享詩作、探討人生,享受青春與生命。同時,有人義無反顧追求傾慕對象,也有人鼓起勇氣向家人坦白,要踏上自己真正熱愛的舞台。讀書時期是學生的摸索期,若然學校或師長能引導他們找到愛好,相信他們能慢慢建立專長,並找到人生目標。
老師如船長般引導學生成長
引發學生潛能的過程,並非一步登天。有一次,基廷老師着班裏每個人創作一首詩,並朗讀分享。輪到學生托德分享作品時,內向的他推搪指自己沒有寫,礙於羞怯的性格,才華未能展現。基廷老師沒有感到惱怒,反而堅持要托德走到課室前,並叫他閉上眼睛,誘導他想像創作詩詞時的意境與心情,甚至用激將法迫使他大聲咆哮,激發他的文思如泉湧般滔滔不絕,即場創作了一首精彩的詩歌,令身邊的同學刮目相看。原來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長處,只要耐心發掘,他們總能閃耀。
跳出電影,回歸現實,教育的真諦不在於單單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啟發和引導學生成長。這就猶如船長引導船隻在茫茫的生命汪洋,駛向自己的方向。在基廷老師要離開校園時,學生紛紛站立在桌上說道:「噢,船長,我的船長!」。相遇時間雖短暫,老師對他們成長的啟蒙,卻讓他們永誌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