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新之書】連結社區與學生的遊戲教育
學習或遊戲?虛擬定真實?Why not both!透過遊戲,導師可促進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習興趣,更能深化內容。我們發現有幾款創新的教學方式,大家可嘗試融入教學之中!
當嚴肅議題遇上遊戲,會產生什麼火花?
解謎遊戲 拆解深奧議題
本地團體「搵呢搵路」 (Puzzle Weekly)收集不同有趣的地區故事,整合及轉化成遊戲,讓參加者在遊玩過程中,共同創造新回憶,同時承傳本地故事。
為增強社區歸屬感,創辦人周建斌 (Ken) 及劉海晴 (Fion) 期望與社區成員共同設計遊戲,凝聚社區意識。他們連結實境解謎與地區故事,以遊戲進行社區教育,寓教於樂。
即使「難以入口」的議題,都可融入當中。例如《文化四圍走:宗教》解謎遊戲,就是以不同宗教故事作切入點,吸引玩家探討少數族裔的文化,遊戲由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設計,共設四個謎題,涵蓋錫克教、印度教、猶太教及伊斯蘭教,每個宗教各設一道謎題,讓玩家從紙本的字句、圖像或道具中尋找提示。道具中介紹了各宗教背後鮮為人知的理念,如印度教的理念為「不害」,不在身體、情感或精神上傷害任何生物。
Puzzle Weekly 積極把遊戲帶到校園,即使有些初中學生起初對「宗教」表現抗拒,之後很快便能投入遊戲,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更想主動了解更多宗教故事。
落區走走 讓遊戲連結社區
學生更能透過遊戲潛入社區,本地慈善團體樂施會亦設計過戶外議題實境解謎遊戲,名為《西城計:看不見的存在》(下稱:《西城計》)。遊戲結合AR手機互動、議題認識、實境解謎、團隊合作等六大元素,以團隊合作形式遊走社區、尋找密碼,發現真相。
《西城計》並非貧窮報告,也不是導賞團,但遊戲取材自真人真事,源自區內街坊、社工和新聞。玩家不需閱讀分析文章,或是進行分組討論,而是親身體會社區日常。
其他地方也在發掘遊戲學習的可能,有台灣年輕人成立「聚樂邦Clubon」,以「議題實境遊戲」的形式,將嚴肅的社會議題、地方文史或專業知識等,包裝成有趣主題,讓玩家藉由角色扮演,看見事件的不同面向、體會不同持份者的心境。如與司法院合作的《這不是死了一個人的問題》,玩家能體驗整件命案,從調查、起訴、操縱輿論、辯護到判決的過程。
遊戲化學習:玩家也是設計師?
遊戲教學能提升學習動機,同時有人擔心過度遊戲會令學生沉迷。其實,遊戲化學習的主角是「學習」而非「遊戲」,教師可循序漸進地釋放遊戲化的學習成效,先以遊戲工具使教學更活潑,並將傳統的功課轉型為有趣的學習模式,引起學生的興趣,舒緩學習緊張,下一步更可讓學生主導設計和製作遊戲,培養運算思維和創意!